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专项巡视:打造更"快"的"利剑"


  11月18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今年第三轮中央巡视工作正式启动。

  一年之内开展三轮巡视,这在中央巡视工作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快节奏、高效率,正是中央巡视组工作的真实写照——就在前不久,13个中央巡视组刚刚完成对上一轮被巡视地区、单位的巡视情况反馈。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五轮巡视,本轮巡视的最大特点是:全面铺开专项巡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然而,面对280多家中央巡视对象,如何平衡巡视工作“全覆盖”的现实需求和人力物力有限的客观条件?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巡视这把“利剑”的作用,离不开改革创新。由此,专项巡视应运而生。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提出,要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

  在今年前两轮巡视中,中央巡视组已对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6家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试点。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巡视效果上看,专项巡视实现了预期目的,成效明显。

  专项巡视,顾名思义,其要害在“专”,特点就是机动灵活,与常规巡视相比更具针对性。可以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

  ——打法“灵、准、狠”。专项巡视以问题为导向,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目标明确,直切要害。

  ——节奏“短、平、快”。时间短、程序简、频率快。专项巡视一般时间都在1个月左右,比常规巡视少了一半,从而加快了巡视节奏和频率。

  ——人员“专、兼、广”。专项巡视组工作人员中既有具备巡视经验的专职人员,也有来自中央纪委相关纪检监察室、中央组织部相关干部局、审计署等有关职能单位的兼职人员,来源不受局限,因需配人。

  此次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提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转向专项巡视。这意味着今后大多数巡视任务将通过专项巡视方式来进行,普遍开展专项巡视将成为巡视工作的新常态。

  与此同时,对那些已经巡视过的地区和单位,中央巡视组也将择机杀个“回马枪”,以强化震慑、不敢、知止的氛围。

  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专项巡视工作的深入规范开展,有关方面正抓紧制定关于开展专项巡视工作的意见,并将在实践中逐步创新发展专项巡视,以更利于发现问题、形成更大震慑。(记者 王少伟)


"专"找"病灶",更为祛"痼疾"

  11月18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2014年中央第三轮巡视工作即将展开。经中央批准,中央巡视组将在一个月内完成对文化部、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中石化等13个单位的专项巡视。值得关注的是,此轮巡视的对象中有8个单位是央企,涉及交通运输、通信、能源、汽车船舶制造等多个领域。

  众所周知,央企的资产和投资规模体量巨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据统计,2013年,央企总资产达34.9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2万亿元,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费2万亿元。在规模背后,亦隐藏着一些问题。部分央企在关乎国计民生领域拥有较高地位,因此也创造了权力寻租的可能,这样极易产生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央企高管在唯经济效益论的观念影响下,重业务、轻党务,致使企业内部贪腐串案窝案频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巡视工作的不断深入,央企自身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渐被诊断出来。中石油集团原副总经理王永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帅廷、中国铝业公司原总经理孙兆学等一批“大老虎”相继落马。

  这些发生在央企的贪腐案件,不仅充分说明当前央企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复杂程度,以及针对央企领导人员的监督机制严重缺位,更体现出将央企纳入巡视工作重点的必要性。“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经营管理、生产建设,中央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优良作风的保证和廉洁从业的坚守。”一位央企负责人说。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利剑,是有效、管用的制度。”在今年前两轮巡视中,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分别指出中粮集团存在公款支付打高尔夫球费用等奢侈浪费问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汽车销售及资源配置领域腐败问题多发等情况,直指突出问题,拳拳到肉,招招见血,为这两家央企落实整改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程序简单、方法灵活、时间紧凑的专项巡视,正是发现“病灶”、对症下药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央企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遏制央企的腐败蔓延势头,不仅需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监管,也需要加强巡视监督的力度。正如王岐山所强调,专项巡视要害在“专”。在针对央企的专项巡视中,就要循着问题线索而去,对准“病灶”而来,突出重点、挖深吃透,不仅让腐败分子无立足之地,避免国有资产沦为少数人的“唐僧肉”,还要摸准“病根”开对药,善于从一个问题线索中,发现这家央企在腐败、作风、纪律、选人用人等方面的普遍问题,祛除阻滞企业发展的“痼疾”,进而以点带面,总结央企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整个领域的问题整改。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抓好央企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威慑力,督促央企党委、纪委切实扛起“两个责任”,才能推动央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唤醒央企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助力。(记者 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