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学生成为贪官,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一次我见到他带着一帮人上楼,他抬头看到了我,脸上的表情瞬间从缓和到僵硬,一句话没说,扭头走了。他一定记恨我当年的坚持挡了他往上爬的路。”辽宁省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落马后,当年的大学老师在回忆他时,这样对媒体说道。
他说的“坚持”指的是当年辽宁省哲学学科职称评审,在省委直属机关工委讲师团教研室工作的苏宏章,为了实现身份和地位的突破,曾拎着当年十分稀罕难得的两瓶茅台酒和中华烟,向他“跑职称”。
而苏宏章的这位老师,却不留情面地告诉他,“赶紧拿走,正教授不要想了”。
在评头衔的路上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当年苏宏章为了能评上正教授,曾写过一本专著《利益论》,但这本书即使在当年母校辽宁大学的老师眼中,也太过“稀松平常”。
2007年的张曙光也需要专著,虽然2003年刘志军担任铁道部部长后,张曙光进入了他的仕途上升期。但2007年之前,张曙光却没有任何学术专著和理论成果,只发表过2篇论文。在当时的学术界看来,完全是“学术新人”。
彼时的张曙光已经是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自然没有向当年的苏宏章一样,拎着两瓶茅台酒和中华烟,去向自己的老师“跑职称”。根据媒体报道,当年的张曙光意气风发,不仅成为了中科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甚少著书立说的他还一口气出版了两本专著,发表了5篇论文。
苏宏章自己写下了“稀松平常”的著作,张曙光则更为投机取巧。他那两本作为参选中科院院士重要“敲门砖”的著作《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和《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理论与实践》,共计119万字,既有理论也含实践,涉及机械、力学、电传动技术等多个领域和学科,竟是三十多位学者为他捉刀代笔而成。
张曙光在法庭上
张曙光和苏宏章都曾在职称评选的路上与自己的老师产生过或多或少的交集。张曙光读在职博士生的老师、顶尖铁路专家沈志云,曾因为《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一书作序之事,饱受质疑。这本书正是张曙光被指找人代笔之作。张曙光被查之后,沈志云曾经表示,张曙光的那部书他仔细阅读过,“现在我还认为是很好的”。
人脉的疏通
在不少官员看来,老师不仅可以在评职称、参选院士上发挥作用,也可以为自己在官场上疏通人脉。
山西吕梁市原市长丁雪峰的名字曾出现在周永康的判决书中,说周曾利用职务办理,为丁雪峰谋取利益,周滨、贾晓烨也曾收受过丁雪峰的巨额资金。丁雪峰之所以能搭上周滨父子,运作吕梁市长一职,就是通过过去的老师贾某,时有媒体称,贾某就是周永康妻子贾晓烨的父亲贾丙文。
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也曾利用老师疏通关系。1994年,时任郴县县委书记的他没有静等组织安排,而是设法通过当年在湖南师大的一位老师向高层领导举荐。这位已在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曾锦春顺利升迁到了郴州地区纪委书记的位置上,并从此对“能力固然重要,关系更重要”的说法深以为然。
时间又过去16年,曾锦春被执行死刑。
殊途同归
王立军的手下李阳、王鹏飞、王智等人称王为“老师”,工程老板彭献在私底下也把江西萍乡市原副市长孙家群称作“老师”。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想来,在不少人眼中,“老师”这个称谓是一种尊称。
但不是所有的官员在发迹后都能尊重老师,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没有查到苏宏章、张曙光等人私下里对自己老师的态度,但他们对老师有所求时,想必态度差不了。
2007年,去北京旅游的退休老师李成英发短信给自己曾经的学生,“我来北京一趟也不容易,今后我们还要见面也很难了……”,但对方却始终没有任何答复。几天前,他已经给学生打过电话,电话那头的第一句是“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
那个学生就是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余刚,当时任周永康秘书。20年前,李成英把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秀学生介绍给人民大学的朋友;20年后,这个学生却连他的短信也不回复。这个曾经的老师告诉媒体,余刚变了,而他自己的心也凉了。2014年,余刚被双开。
与余刚对待老师的方式有别的是,徐才厚在老师80大寿时写信拜寿。薄熙来时常去看自己的小学班主任关敏卿,还送去纪念品。中国民生银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毛晓峰还跟老师畅谈未来,告诉老师自己希望能去湖南大学教书,继续感受母校的亲切,他说自己是一个有理想同时又喜爱田园生活的人,有着和陶渊明一样的“田园之志”。
如果说李成英的“心凉”是因为学生的置之不理,那么当这些老师得知自己的学生竟然有着自己不了解的另一面,终至违纪违法,究竟会作何感想?
想来,在仕途上的清清白白,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尊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