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故事(五)】 新旧民俗传承民族DNA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请您讲一个过年的故事,分享返乡路上的别样经历、走亲访友的趣闻感受、漫话家常时的心得感悟,透过今朝和儿时“年味”的不同,说说在岁月流变中家的变化、国的发展。
少时年谣成故事
“二十一,莫着急;二十二,把柴卖;二十三,把塘干;二十四,刷屋尘;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熬烧酒;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揉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呷鸡腿。”这首童谣,唱出了儿时的我们盼过年的快乐心情。
“如今,天天是鸡鸭鱼肉,小学生初中生就有了手机,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小孩子过年只喜欢放炮竹了……”春节回到农村拜年时,听到弟妹们的笑谈,深有感触。是的,平时生活好了,大家对过年的盼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少年时自己曾倒背如流的年谣,已当成美好故事和回忆讲给今天的小孩子们听了。(网友:罗立志)
饺子好吃馅难和
1970年代,儿时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放鞭炮、逛花灯、看焰火,还有那踩着一米五六十公分高跷的大花脸、青蛇、白蛇、杨家将、孙悟空等收音机、小人书里的人物齐聚一堂,随着喜庆音乐踏歌起舞的大秧歌。白天疯跑一天,累了,回到家,一股香味随着炊烟,热气腾腾飘来,思绪才从一天的兴奋中打断回来,想起过年要吃好饭:饺子。 饺子在那时可不是一般的日子能吃到的,那时大米、白面等细粮很少,多数都是棒子面沫、饼子,白薯面疙瘩汤充饥,逢年过节还得让送果子的亲戚们吃完了才能轮的到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咬一流油,那叫一个美啊!
好吃莫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句老话深入我们思维,可最让人难忘的还是祖母那句话:“饺子好吃馅难和”。快四十的我终于有所明白了,似乎菜、肉、佐料一调,面粉一包就加工成众人皆爱的饺子,其实看不见的是配料分量比例合适、和面擀皮手艺到位等等功夫。做人做事亦是这个道理,脚踏实地、用心积累,把握好尺度规矩,才能和好自己人生的“馅”、书写美丽人生!(网友:清风拂面分外爽)
最盼望的风俗——赶“蜂场”
记得小的时候,我和寨上的小伙伴们一年到头最盼望的,一定是过年。因为那时我们寨上不管哪家粮食都不够吃,也穿不暖,一年到头,孩子们想得到自己心爱的衣服、玩具与爆竹都只能等到腊月三十前赶“蜂场”才能实现。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村寨已经发生了巨变。宽敞的大马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楼房,有的家庭还拥有两部小轿车。孩子们一年里经常吃的是牛奶、肉排,过年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网友:中华)
“偏心”的饺子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每逢过年,是外婆家最热闹的时候。在东北,过年的时候还是滴水成冰,很冷很冷的,而外婆在这个时候,就会很早很早的准备起过年的东西来,早早的把秋天渍在大缸里的酸菜捞出来,开始包起了冻饺子。同时,开始置办起过年用的东西,等着儿女们归来。等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掸灰扫房子。一般在这天,外婆会忙活一整天,扫墻掸灰,把屋里的门风犄角旮旯都打扫干净,而外公会把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这一天,外公会一大清早就去请祖宗,在墙上挂上一张写着很多名字、画着画的大纸,外婆会把之前准备好的供品拿上桌,放在那张大纸的前面,然后叫我们从长辈到小辈轮流给祖宗磕头迎祖宗。也是从这天起,每一顿饭外婆都会先盛好一些,放在供桌上祭祖先。年三十那天,守岁包饺子的时候,外婆也会先盛出一盘,放在供桌上,大家都吃完饭后,外婆会从供桌上拿下那盘饺子,分给我们这些小辈的吃,告诉我们,吃了可以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记得当时外婆总会偏向我,给我多留几个,把肚子吃的涨涨的,满满的都是幸福感。现在回忆起来也感到十分的怀念。外婆现在已经不在了,但外婆教会我的东西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应该怎样做。(网友:y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