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情:真诚厚道 恪守本分


  “情”字在《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字形是。它的左边部首是(心),甲骨文字形(心),是一个象形字。右边的部首是(青),西周金文写作(青),上面是“生”、下面为“井”,所以“青”字是水边植物丛生的意思。古人造字的深意从字形便可看出,“情”字表示人的内心自然生发的感觉。

  据《说文解字·心部》,“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这里的解释就更深了一层:情是人的“阴气”,是暗中所生,它无色无形,不可捉摸,难以把握。情还是人的欲望,有爱有恶,渴望得到满足,希望得到结果。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就是人性。人非草木,心非铁石,孰能无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意志”一样,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根据欧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情”属于“本我”的层次,是人的本能,它甚至处于意识之下,是最深层的生命机能。

  《汉书·董仲舒传》:“情者,人之欲也”。情是一把双刃剑。美好的感情,可以催人奋进、增进团结、激发创造。古往今来,有多少优美的诗篇来把它赞美。但是,人的七情六欲,如果不能驾驭,就会伤人。不受控制的感情,犹如洪水猛兽——水可覆舟、虎可食人,甚可畏也!

  传统中国社会重视人情,亲朋故旧、同宗、同乡、同学、同事等社会关系网广泛存在,交际“小圈子”在“人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当“人情”异化为物质关系,违法乱纪的悲剧难免发生。

  传统文化有“礼尚往来”的习俗,在处理“感情”“情面”的问题时,不少人束手无策,往往成为受制于人的弱点。殊不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个问题上,守分是一个有效的处事原则,转换成现代语境,就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越位。

  明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明朝有个进士出身的监察御史乔廷栋,罢官家居,已经是平头百姓了,但是每天早上他都要穿戴整齐,正襟危坐,喝令家仆按时开门,又有仆人假扮成申诉告状者,乔廷栋当堂剖析案情并做出判决,“办公”完毕,再依仪关上大门,以此来满足他的官瘾。

  人在社会中有多重角色,这个乔廷栋在朝为官,下野了就是民,退一步说,就是不罢官,他回到家里,社会角色也成为儿子、父亲、丈夫等,可是他不能完成角色转换,依然戴着个官员面具摘不下来,真是可叹可笑!

  与赵吉士相反,明代姚广孝是永乐朝的大功臣,靖难之役“论功第一”,被封太子少师。姚广孝是僧人出身,当官之后,他不变本色,上朝穿着制式官服,回家后就披上袈裟,照旧念经诵佛。姚广孝的自我约束能力,成为美谈。

  河南内乡旧县衙的“三省堂”挂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个著名楹联告诉我们,官员也兼具百姓的角色,要能够将心比心,要能够转换角色。在公为官,在私为民,在公不言私,在私不言公。无论处理公务,还是应付私务,角色都要到位才好。感情是个人的,不能与职务相涉,处理亲情、友情、爱情、恩情,对待知音、知己、故旧、亲朋,既要真诚厚道,又要恪守本分、不逾规矩。公器不可徇私,否则与监守自盗何异?凡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遏制阴欲之情。

  人不可无情,但感情要受到自身职位和理智的约束。《论语·公冶长》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大学》有“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这些古训,都可以为今人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