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有福之州


《山海经·海内南经》曰:“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沿海开发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著名侨乡,素称“海滨邹鲁”,是为“有福之州”。

一纸格言传千秋

福州有个国家历史文化街区,闻名遐迩,那就是三坊七巷。沿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向南,是通往乌石山的澳门路。澳门路西侧有座气势不凡的庄严建筑,原为林文忠公祠,现在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主题展览馆——林则徐纪念馆。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许多人会被一面墙上的文字所吸引,或默诵,或抄录,或者拍照。这是林则徐在道光庚子(1840)春日写下的《十无益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诵读这十条格言,会让人想起他的另一句名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话,通俗易懂,简约却不简单,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在景仰林则徐为官清廉且治家严谨的同时,也会想知道,民族英雄的人格精神从何而来?

福州自古就是福建的首府,亦称闽都。林则徐是福州人,他自小接受的文化教育,是闽都文化,就是有史以来,生活在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在闽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汇了海外文化,具有领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开放和包容的鲜明特征的区域文化。三坊七巷,就集中体现了闽都文化的精气神。

三坊七巷街区,远在晋代就开始滥觞,到唐五代已基本形成,宋代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主要聚居地。“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只有0.4平方千米的老街区,就曾居住过林则徐、严复等400多位举足轻重的历史名人。历代产生出150名进士,360名举人(状元2人,榜眼2人),10名院士。出过2个宰相、10个尚书、8个总督、14个巡抚、3个提督、6个海军部长(司令)……近代“三坊七巷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福州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犹如华夏大画卷上的一枚闲章,却在极短的时间里,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涵盖了各个领域,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翻译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去伊犁,离开西安时,他写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联名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世界反毒禁毒先驱。他当江西乡试副主考时,选拔清贫积学之士,被誉为“清榜”;当江苏按察使时,平反冤狱,打击邪恶势力,“民颂之曰林青天”;在昆明任云贵总督期间,他强调“不分汉回,但分良莠”,重视民族平等,得到边民的拥戴;在新疆,他走遍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群众感恩戴德,颂称“林公井”;1839年6月26日的虎门销烟,震惊世界。一个半世纪后,这个日子被确定为国际反毒品日。

一封家书惊天地

三坊七巷最北部的杨桥巷,如今已是杨桥路了。走在路上,就可以看到标着“林觉民故居”和“冰心故居”的一座古民居。这里,先后居住过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和林尹民,晚清举人谢銮恩和他的儿子谢葆璋、孙女冰心。

林觉民故居里,引人驻足的是一封写在方巾上的家书。1911年4月24日,年仅24岁的林觉民,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回来参加广州起义的同志,住在香港滨江楼上。对人生充满热爱和憧憬,对修齐治平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他,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老父弱妻和稚子,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激情满怀写下了给妻子的诀别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封《与妻书》情真意切,感天动地,影响深远。

林觉民16岁考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宣传革命的书刊,从此向往革命,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他还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组织人力物力支援革命。他在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筹办军火,并在西禅寺制造炸药。把弹药运到广州后,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他慷慨陈词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一卷译书醒国人

1895年,一卷译书在风雨如磐的中华大地激起巨大的思想浪潮。这就是严复根据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的《天演论》。

严复1853年出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14岁时,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对外招生,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津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学航海驾驶,后到英国留学。为开启民智,他开始向国人译介体现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文章和书籍,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论文和译著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希图“救国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被推崇为西学泰斗。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1912年2月25日,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被任命为首任北大校长。在此前十年,即1902年,福州人张亨嘉,受聘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

康有为说过:“译才并世数严、林。”说的是严复和林纾。让人惊奇的是,同样是从事翻译出名,比严复大两岁的林纾,也是福州人,也住过苍霞洲。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州鼓楼水部莲宅,字琴南,号畏庐,举人出身。1897年,林纾的妻子病逝,福州船政局魏瀚邀他到马江散心。听留法的王寿昌讲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故事,林纾感叹不已。随即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用文言文将之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没想到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严复赠诗林纾:“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刊行150多部。商务印书馆曾专门推出“林译小说丛书”。“林译小说”成为翻译史上的专用名词。

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开先巨人。而同样是福州人的陈季同,则是中国近代东学西渐的第一人。1884年,留法的陈季同遴选《诗经》、唐诗中的经典作品,将之译为法语,编为《中国人自画像》一书。1900年,陈季同的弟弟陈寿彭携手妻子,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这是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第一本中译本,也是中国第一本科幻小说的中译本。

这几位福州人,占尽当时译坛风流。

一门家风正能量

闽学,是以朱熹创立的朱子学为主体的福建文化。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州人。23岁时,师从朱熹。勤学好问,聪慧觉悟,朱熹夸他“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把二女儿嫁给他。福州的竹林精舍建成时,朱熹叫黄榦“代即讲席”,并编《礼书》。朱熹遭“伪学”打击后,仍继续讲学。黄榦在建阳建潭溪精舍,让朱熹有讲道著书和憩息的地方。

黄榦因母亲去世,回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守孝并讲学,学生很多。朱熹病重时,手书“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给黄榦。嘉定十一年(1218),黄榦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退休后返回福州,专事讲学,培养人才,编礼著书。初传朱子学的大都出于黄榦之门,所以史称“闽学榦成”。

走进粉墙黛瓦的文儒坊,中段南侧19号古民居是陈季良故居。陈季良是海军抗日名将,抗日战争中,陈季良以海军中将衔代行部长职务,组织江阴海战。其实,这里也是“林则徐母家故居”。1751年,陈季良的高祖父陈兰泰出生于此,八年后,陈兰泰的妹妹陈帙,也就是林则徐的母亲,也在此出生。幼年的林则徐常随着母亲住在这里。

陈帙是一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说母亲“通晓大义”,为让他专心读书,自己节衣缩食、日夜操劳。林则徐想帮点忙,母亲都会认真告诉他:“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所以,故居门口有联:“德承林母家声远;功著海军世泽长。”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交往的朋友多是志高行洁之士,父母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奋的品格。林则徐从父辈传承的家教又用于教育子女,如前面说到的“十无益”格言。这种优秀家风在福州,在三坊七巷,成为人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闽都文脉传承,体现在婚姻择偶方面的,是不看门第看才气。有一天,少年林则徐在朱紫坊郑大漠宅门口避雨,郑大漠曾任河南知县,经和林则徐交谈,慧眼相中,就将长女郑淑卿嫁给这个教书匠的儿子。同样,后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将爱女林普晴许配给了家境贫寒的外甥沈葆桢。而沈葆桢之子沈瑜庆,读到林旭的文章,赏识其才气,就将女儿沈鹊应嫁给家贫的他。

古有“孟母三迁”,闽都士族则择邻而居,都是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严复选择郎官巷,是因为儿子严叔夏娶了“板桥林”林尔康的女儿,也就是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严家后门出来就是杨桥巷,与林家不过几步路,儿女亲家成为“金厝边、银乡里”。严叔夏的女儿严倬云和辜振甫结婚,又成就了闽台联姻的佳话。同样,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也住郎官巷,嫁给了杨桥巷“板桥林”的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一宅通两巷,家族联姻,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传统。著名学者何振岱选择跟大光里的陈衍做邻居,梁章钜选择跟恩师陈寿祺同住在黄楼大院,也是一个道理。

(此稿由福建省纪委提供,压题图为三坊七巷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