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踏青觅春意 追思忆先烈

踏青觅春意 追思忆先烈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清明祭英烈,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奋进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或许没有血雨腥风的战争考验,更没有饥寒交迫的磨难。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先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清明的由来

时间: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帝京景物略》:“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

李继德老人参观黄继光纪念馆,抚摸着黄继光雕像激动不已。本报特约记者孙绍建

黄继光生前战友、年过八旬的李继德来到黄继光纪念馆,兑现了他与黄继光63年前的约定。李老动情地说——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

“好战友、老哥哥,我来看你了……”4月27日一大早,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来到位于四川省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哽咽着说。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叫李继德,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的生前战友。当年,他和黄继光相互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去信;如果你死了,我就去找你家。”谁料想,这个生死约定,在63年后终于兑现。

原来,黄继光牺牲两天后,李继德也在战场上负伤。伤愈复员回家乡后,李继德一直想去看看黄继光的家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年3月,一位记者采访他时,老人感到年事已高、时日不多,才又提起此事,终于在各方帮助下实现了心愿。

“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就在现场。”站在黄继光雕像前,李老动情地说,当时战斗异常激烈,黄继光主动请战,带领两名战士组成爆破组,向敌方地堡发起冲锋。眼瞅着一名战士倒下了,黄继光和另一名战士也受伤倒地。黄继光挣扎着匍匐前进,终于爬到了敌人的地堡前,猛地弓着腰站起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

“多年来,黄继光舍生忘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李继德感慨地说。当得知网上有人造谣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李老情绪十分激动:“这绝对是给英雄抹黑,给我们军人抹黑。我要用我的亲身经历去给黄继光的事迹做见证,让更多人认识这个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

我是董存瑞炸碉堡的见证者

编者的话

2006年,某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董存瑞〉:“真实”创造的典型》的访问记,作者在记叙了一位电影导演谈电影《董存瑞》的创作过程时写道:“在事实中,董存瑞死后并没有立即被评为烈士,仅仅是通知家人他牺牲了。更重要的是,没有谁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当时董存瑞没有带架子,桥肚上也不能放炸药。战斗结束后,从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妇为他做的袜底来,于是军事专家就认为董存瑞极有可能是举着炸药包炸桥的。”此言一出,当年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老兵们个个十分气愤,认为该导演的此番话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极不负责任的。本报下面刊登的是当年董存瑞英雄壮举的见证人对历史的回顾,希望读者通过历史见证者的回顾,能够对董存瑞烈士的英雄壮举有一个真实的认知。

我是董存瑞炸碉堡的见证者

程抟九(时任第四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宣传队副队长,后任该师副政委,78岁。)

左为程抟九

我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见证者,隆化解放前,我由师宣传科下到六连,跟他们战斗生活了10天时间,亲眼目睹了董存瑞的英雄壮举。《真实》一文纯粹是信口开河,完全违背历史,哪有“真实”可言!

在对隆化发起总攻的前一天(1948年5月24日),六连召开动员誓师大会。代理连长白富贵向全连传达了战斗任务,指导员郭成华作了战斗动员,我也向战友们讲了几句杀敌立功的鼓励话:“我等着写你们的英雄事迹,宣传你们的英雄精神。”因为我是师里的宣传干事,负责编审油印小报《战士报》,报道宣传他们是我的责任。在随后的挂帅点将会上,六班长董存瑞被推举为“爆破元帅”,经他选定七班长郅顺义为“突击大将”,担任投弹组组长,进行掩护。

第二天(5月25日)中午,六连投入攻击隆化中学守敌的战斗,我随同连长、指导员带领一个排为中央突击队。连队由北向南打到北大墙下,被东北角的大炮楼的火力圧住。先后派去两个爆破手,都相继牺牲。白连长感觉情况有点不大对头,他探出身子观察后对我们喊:“西面桥上有个大碉堡,是它封住我们,得先炸掉它!”我从卧伏处伸出头向西看,果然见到距离约八九十米的干河沟上,有一个桥形碉堡,是它阻拦了我们的前进。

白连长正考虑如何组织对桥堡实施爆破时,没注意到我们身后有人喊:“连长,让我去炸,完不成任务我不回来见你!”我回头一看,是董存瑞挟着炸药包站在身后,后面还跟着郅顺义。连长转头看到董存瑞,爱怜地喊了一句:“我还要班长呢!”接着又说了一句:“你不回来我更不让你去。”由于情况紧急,指导员说:“让他们去吧。”连长沉思了一下就同意了。

他们两人冲上去后,我和指导员看到郅顺义在距我们四五十米远的干河床上向桥堡方向投弹。一片炸起的烟尘消散后,又看到桥下北端有一个人,知道这是董存瑞,看样子像是腿部受了伤。此刻,董存瑞正在往北端桥墩上放炸药包,放不住,又向南移了几步,用手托着炸药包抵住大桥底部,拉了导火索。我们知道,这将发生什么情况,连长大喊了一声:“董存瑞……”桥下巨大的爆炸声和炸起的烟尘石块,使我们几个现场目击者,都意识到这一声剧烈爆炸的结果——董存瑞与敌人占据的桥堡同归于尽了。

战斗胜利结束,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刚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情景。联想到苏联卫国战争中出了个马特洛索夫,董存瑞这不也是中国的马特洛索夫吗?我想看看被炸的桥堡和董存瑞,没走多远,正好看见营教导员宋兆田,我迎上去激动地告诉他:“董存瑞死得真伟大!”我说想去看看,宋教导员也想去,于是我们二人来到被董存瑞炸毁的桥堡旁。大桥北半截被彻底炸塌、炸毁。只能看到一大堆土、石、灰和几根露出的木头。根本看不到董存瑞的遗体。我们想,就是被埋在大堆土石灰下面有遗体,也不可能是完整的了。我们没有看到董存瑞,站了十来分钟,心中默默哀悼他。

这就是我见到的事实,跟《真实》的文章称“谁也没有亲眼看见他托起炸药包的情景”完全不同。战后我们估计,从营部、连部到掩护董存瑞的轻、重机枪手来判断,见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干部战士至少有十多个人。

战斗结束第二天(5月26日),连里召开战评会,我没参加,凭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激发的激情,在连部写成1000多字的《马特洛索夫式的伟大战士——董存瑞》稿子,当晚给郭指导员读了一遍,他说挺好。第二天我回到师政治部宣传科,正逢《冀热察导报》的记者在,我说了董存瑞舍身炸桥堡的情况,把稿子交给了他。他阅后提出:董存瑞个人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这种做法不能提倡。我太注重他的意见,没能及时在自己办的《战士报》上刊登这篇文章。40多天后,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写的《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在《群众日报》上发表了,董存瑞的事迹才广泛宣传开来。我十分高兴,但也后悔,应该更早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报道出去,让世人早一天了解董存瑞。这一遗憾,伴随着我58年,到了近几年,更是时时刺痛我的心。因为,许多媒体对董存瑞的报道,常有不实之处,需要我们这些历史见证者去“打假”。

电影《董存瑞》里有个情节:冲锋号一响,部队像潮水般往上涌,敌人桥堡上的机枪使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这是艺术加工。但许多书刊上都这么写,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了。我当时在前沿,被敌碉堡火力杀伤的也就三个人。董存瑞是怕有更多战友牺牲才舍身炸碉堡的。再说,连队的指挥员明明看到敌人火力封锁还乱吹冲锋号,那不是太急躁、太鲁莽、太不拿战士的生命当回事了吗?

董存瑞没有留下遗物。战斗结束后半个多小时,我就随六连撤离战场了,三天内全连没一个人回隆化中学。即便清理战场,那也是后续部队,他们怎么认识董存瑞?《真实》一文却说挖出了董存瑞的“祙底”,更有军事“专家”去推理董存瑞是怎么炸碉堡的,甚是荒唐!

亵渎英雄,就是亵渎历史。先有1948年的英雄董存瑞,而后有1956年的电影《董存瑞》,拍摄电影前董存瑞的事迹已经传遍天下,并在1950年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导演的经历跟董存瑞差不多,他怎么连这一点儿常识都弄错了?

目击者讲述刘胡兰就义情形:“死的刚强!”

一个15岁的女孩,在阴森森的铡刀前,毫无畏惧,英勇就义。

壮烈牺牲后,毛泽东为她的事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一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位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那些依然健在的身边人和亲历者,关于刘胡兰和那段血雨腥风的记忆,仍旧刻骨铭心。

刘胡兰是被谁铡死的?

在网络上,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博文称,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下。这篇文章一度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为此,记者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看到一份1947年1月11日,国民党阎锡山部72师师长艾子谦给215团1营的指令,上面写道,“该营此次开展工作进行松懈,做法太软……今后做法要硬,去掉书生习气,勿存妇人之仁,速将冯德照、刘胡兰等扣获归案法办……”

“这封密信上明确写明要将刘胡兰法办,为死去的反动村长报仇,证明了阎军对革命者的迫害和残杀。”在刘胡兰纪念馆工作十余年的支部副书记陈湘平说,刘胡兰确实因参与配合武工队镇压反动村长而遭到报复,但这个村长是恶棍无赖,窃取情报、抢粮抓丁、迫害革命家属、勒索百姓财物,无恶不作。

至于刘胡兰被谁所铡,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目前唯一一位尚能讲述当年历史的目击者,86岁的白天广。白天广回忆说,那天阎军分三路包围了村子,还敲锣喊话,每家留一个人,其余群众都到观音庙开会。在现场,刘胡兰被阎军和地主武装组织的“复仇自卫队”认出后拉到庙里审讯。

“刘胡兰死的可刚强哩!就义前,敌人来拉她,被她一胳膊甩开了。她几步走到铡刀前,把头上戴的围巾紧了一下,又望了望乡亲们,一下就躺到了铡刀下面。”白天广回忆说,当时铡的人有两三个,除了“复仇队”的人,敌人还威胁拷打一名群众,让那人主要把谷草垫在刘胡兰的脖子下。

“太残忍了!记得那是腊月二十三,还过啥年呢,过周年吧。”白天广说,“有人说刘胡兰是被群众铡的,老百姓还能杀自己人么?就是参与一下也是被逼无奈。这没有问题,就是敌人杀的。”

刘胡兰的真挚恋情

抹黑英雄的案例层出不穷,还有人恶意中伤刘胡兰是“红军连长的小三”。记者在文水县采访到了当年第一个和刘胡兰订婚的陈德邻,并且通过他了解到,刘胡兰15年的短暂生命中,曾有两次订婚经历和一段真挚的恋情。

今年88岁高龄的陈德邻说,那个年代村里有早定亲的习俗,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双方家长订了亲。然而当时在外地工作的陈德邻已经有了恋爱对象。于是他找到刘胡兰,跟她说明了情况,两人一致同意各自回家说服父母,解除婚约。

“刘胡兰很开朗,品德相当好。”陈德邻说,让他感动的是,刘胡兰不仅归还了他家的订婚礼,还参加了他的婚礼。

陈德邻回忆说,由于政治原因刘胡兰后来又退过一次婚。直到1946年,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本固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疗养,刘胡兰因常去为他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后来两人订了婚,王本固还在刘胡兰家吃了饺子。”陈德邻说。

“大家都知道在临刑前,刘胡兰把王本固送她的手帕交给继母,并叮嘱她把东西还给王本固,让人家不要等她了。当时那么小,她就下定了牺牲的决心,面不改色地躺到铡刀下,真是可歌可泣。”陈德邻说着眼圈泛红了。

英雄不容玷污

更有甚者,在网上宣称,反动派让共产党员站出来,乡亲们往后退一步,结果刘胡兰被杀,老乡说“娃是好娃,就是反应慢了点……”还有人质疑刘胡兰的无畏精神,称其是精神病人。

对此,陈德邻非常气愤。他说,刘胡兰虽然年龄小,但英雄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云周西村都是文水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许多党员干部长期隐蔽在这里工作,而且被抓去的革命者死得都很刚强。“他们一代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受到很大教育。”

“刘胡兰组织观念强、处理问题果断,是革命的积极分子。”陈德邻举例说,刘胡兰曾瞒着家人自己跑去贯家堡村参加了“妇女干部训练班”的学习。

陈德邻说,刘胡兰还领导云周西村妇女积极为前线子弟兵做军鞋。当时,一位地主婆交来一双底薄量轻、针脚敷衍的鞋,被刘胡兰发现后指出其欺骗行为。为了教育群众,她一斧头剁开那双鞋,里面的草纸、麻布等都露出来了。地主婆当众检讨,并受到处罚。

“作为她的弟弟,我感到很愤慨。网上的抹黑实质上是对英雄的侮辱和不尊重。没有千千万万先烈献出宝贵生命,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刘胡兰弟弟刘继烈说。

事实上,民间不乏刘胡兰精神的传播者。今年51岁的农民摄影家吕庆和就是其中一位。近10年来,他走遍西北和华东十多个省市,有时一人骑着摩托车,有时开着汽车,插上宣传刘胡兰精神的旗帜就出发了。白天他发宣传资料或去学校做报告,晚上就用投影仪在广场上播放刘胡兰的电影。

夏季的刘胡兰纪念馆郁郁葱葱,玉簪花长势正旺,不少游客前来参观。73岁的游客张忠贵说,“刘胡兰是革命英烈中很典型的一位,她不仅年龄小,还是一名女性。在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面前,她不怕牺牲,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她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英雄不容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