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委:规范使用扶贫资金,倒逼主体责任到位
“请问去年你家养了多少头猪?领了多少元养猪补贴?”6月19日,滨海县委组织人员核查扶贫项目专项资金落实情况,对每个项目进行到户到地精准核查。这是该县启动扶贫领域深化治理的一个侧面,也是迅速落实省纪委专责监督意见、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的一个缩影。
聚焦问题 认真查摆快行动
去年以来,滨海县委聚焦扶贫领域、农村财务等九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基层“小微腐败”存量减少,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并被上级有关部门表彰为先进。但是该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基层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基层干部纪律意识淡薄,侵害群众利益和不正之风还时有发生,涉农信访总量还偏大。为此,今年6月12日,省纪委向滨海县委下发了监督意见书,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在接到省纪委监督意见书后,滨海县委清醒地认识到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扶贫领域、“三资”管理、“小微腐败”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有效,基层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如何落实好省纪委专责监督意见?该县在多次会办研究、对照查摆、举一反三的基础上,迅速启动“123”专项行动。即:以一项扶贫领域深化治理为切入点,以责任压实、问题查纠两个到位为保障,全面推行涉农经费非现金结算、集体资产资源平台交易、村居事务民主公开三项制度。
该县县委迅速成立落实省纪委专责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等兼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县委副书记兼任主任,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办公室下设综合组、督查组、组织组、宣传组四个工作组,既各负其责,又协调联动,为推动落实省纪委专责意见和“123“专项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时,建立县委、县领导、责任单位三个责任体系:县委层面,建立工作例会推进、专责领导小组每周会办、每周向上汇报机制;县领导层面,坚持谁分管谁负责,实行两天一会办,推动问题整改;责任单位层面,实行一天一会办、一天一汇报,做到时间倒排、落实倒逼、责任倒追、过程留痕。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着力形成县委总抓、上下联动、各层各级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该县县委还列出县级、部门镇区、村居三级责任清单,对照清单开展常态化督查和问责,做到时间倒排、落实倒逼、责任倒追、过程留痕。
立行立改 “一项治理”赢民心
“针对意见书反馈的问题,我们认真查摆,举一反三,深化治理,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实在、扶贫项目实施真实、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滨海县委书记钱武华说。
6月18日,该县对扶贫领域开展了全方位深化整治。
针对监督意见书中指出的扶贫领域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该县县委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公示栏等载体全方位宣传扶贫政策规定。结合开展大走访活动,把扶贫政策带到千家万户。建立“阳光扶贫”管理系统。村民可以通过网站、手机等对扶贫政策、对象、项目、资金进行查询,实现动态监督。对现有扶贫对象、新申报对象通过“阳光扶贫”管理系统进行精准比对、实地核查,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目前,该县县委正准备优化管理系统,构建扶贫“数据库”,实现扶贫对象、项目、资金动态预警。
针对监督意见书中指出的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该县县委充分发挥专责监督机关作用,开展财政审计、专责监督、专项巡察、民情巡察,构建监督网络,大力开展扶贫资金使用专项检查。对已实施的帮扶项目,进行实地核查,检查项目申报是否虚假、资金拨付是否到位、带动农户是否真实。目前,已经开展实地项目检查32个,占整个项目的76.8%,发现整改问题67个。该县县委正准备分类出台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行负面清单、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建立“县、镇、村、户”四级公告公示制度,细化财政、审计、经管等部门监管责任清单,构建常态化监督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创新思路 “三项制度”堵漏洞
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该县县委创新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推行“三项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层管理机制。
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过程、无死角的“三资”管理智慧平台,实现了资金、资产、资源信息化、留痕化管理。目前,“三资”管理平台已经建成并运行,对“三资”情况正在清查登记,7月底前已全部录入管理平台。
推进资金管理非现金结算。所有惠农补贴、杂工报酬等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所有村级费用推行“村务卡”支付。
推进公共资源平台交易。建成县级交易平台1个、镇级14个,县镇联网运行。出台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操作守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了“进场交易、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的管理机制。6月份以来,公开交易完成16个项目,交易额达700多万元。
推进村务民主公开制度。完善村务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村里重大事项、大额资金支出、“三资”交易等必须经过村民代表讨论表决,议事记录上报镇区农经中心备案,未经议定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支出不得报支、变更或处置集体“三资”均属无效。村级公开栏和组级明白墙全部建成,完善村务公开明细清单,对村务公开开展动态检查。
“三项制度的推行和智慧管理平台的建成,是我县完善基层管理机制的重大举措,从制度上防止了资金发放克扣冒领、资源交易暗箱操作、议事决策独断专行,化解了风险点。群众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全方位查询,接受社会监督。”该县农办副主任黄文军说。
重抓队伍 揪住治本“牛鼻子”
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关键在干部。针对基层组织薄弱和干部素质不高,该县从“立和破”两个方面入手,即:重素质重教育强基固本;严执纪严惩处正歪除腐。
按照“五位一体”要求,该县县委先后调整了不称职、不作为的村支部书记75人,选配“双强型”干部367人。党组织班子平均年龄下降6.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上升26.3%。同时,大幅度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保障待遇,定向招录29名村干部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9名优秀村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县财政新增2000万元增加村干部报酬,村书记报酬增长67.4%。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村干部定期集中学习制度,村每周组织一次、镇区每半月组织一次村干部学习培训。利用“周末大讲堂”,强化村干部“守纪律、讲规矩、促规范”和惠农政策、“三资”管理等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通榆镇舀港村原支书李海林、村主任李德勤、会计姜勤章截留挪用低收入农户产业项目补助资金,李海林受到留党察看一年处分,李德勤、姜勤章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6月23日,该县纪委对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进行了通报,对扶贫资金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者,坚决予以严惩。目前排查梳理出问题线索18条。整合执纪审查力量,对问题线索精细办理,限时办结,做到问题查清、责任分清、处理到位、反馈到位,并实行“一案三个一”机制,即一案一建议、一案一警示、一案一双查。截至7月10日,先后分三批集中交办侵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12件,办结6件,立案查处10人,编发通报2期。(陶加山 陈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