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反映“深圳龙岗横岗街道办干部受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了广泛关注。4分钟的视频里,涉事干部的办公室中出现了9名访客。其中,有向涉事干部递信封的、有将不明物品夹入文件中的,尽管这名干部在一些视频段落中作出了看似推辞的表现,但最终还是将这些物品全部收入囊中,受贿嫌疑极大。视频引发公愤后,龙岗区委宣传部回应称,被举报人是龙岗某街道办干部,龙岗区纪委已介入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将会向公众公布。
这则新闻一出,有不少网友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街道办干部,竟然能如此高频地收到贿赂。但事实上,把街道办当做“清水衙门”,绝对是大大的误解。俗话说得好:“别拿村长不当干部”。一名街道办的干部,尽管级别比“村长”高不到哪去,但在现实工作当中,却很可能掌控着对个人、企业而言十分“要命”的关键权力。基层单位掌握的这些权力算不上有多大,充其量不过是一些行政审批之类,但对社会生产而言却可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人向街道办干部行贿,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因为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其中。
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一名街道办的干部如果心术不正,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那点权力,看似合法地“卡”住某些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索取贿赂,反过来说,在行贿的诱惑之下,他们也自然有手段在某些行政手续中为行贿者大开“后门”,违规帮他们绕过政府的管制。
仅从人性的角度上看,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掌握关键权力的小官吏都具备清廉的品质。然而,我们能够做的,是通过制度反腐,为基层工作者扎起一层制度的篱笆,使得他们不敢腐,不能腐,最终过渡到不想腐,如此才能把贿赂的生存空间挤压到最小,让基层生态得到有效的净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层干部腐败的背后,根本的问题还是这些基层干部掌握了过多的权力,导致有太多人“有求于”他们。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工作,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除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让广大公众得到便利,少受刁难。
面对一名街道办干部的受贿恶行,对其个人严肃处理,乃是治标之策,而消除这种腐败的生存土壤,则是治本之策。从浅层次上看,这种腐败的生存土壤,是制度反腐的篱笆扎得还不够结实,但从更深层次上看,过度集中于基层官吏身上的权力,才是滋生基层腐败的温床。对此,有关部门还需全方位地“打”出一套集纪检监察、制度建设、简政放权为一体的“组合拳”,才能让这类问题真正绝迹,让基层行政机构风气一新,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