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核心 看齐精神坐标——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翻看《习近平在正定》,文风朴实,语言自然。通过采访当年人,讲述当年事,一下子将一位而立之年敢想敢干的有为青年拉到我们面前,拉近了总书记和我们的距离。
通过一段段详实的采访,我们可以看到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我们发现当下许多路线政策都能在那时候的正定找到影子。从政治建设到思想建设,从作风建设到经济建设,从组织建设到作风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总书记的长远眼光、赤子之心、踏实作风……作为一名巡察人,我更看到了总书记的廉洁奉公、严格自律。很多受访者描述总书记的穿着都是旧军装、旧帆布鞋,衣着朴素。去北京无论是开会、办事还是回家,从不报销路费。到公社调研,吃工作餐都会主动交饭钱……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我想总书记之所以能如此高标准要求自己,与心系人民、务实担当、夙夜在公是密切相关的。
对标总书记,可以看到我们是否心系人民。古人言: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冒着政治风险反映粮食征购指标偏高问题,改变“高产穷县”的面貌,心里装的是人民。总书记主动要求从中央机关下派到河北正定,服务基层,心里装的也是人民。第一次到公社调研,一个人、一辆自行车就出发了,轻车简行,心里装的还是人民。
通读全书,总书记始终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作为巡察人,也要密切关注百姓生活、倾听百姓声音。每一轮巡察都是一场政治体检,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深究出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反对和痛恨的,就是巡察剑锋所指”,靶向发力,释放巡察利剑锋芒。
对标总书记,可以看到我们是否务实担当。总书记不搞花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书中受访对象反复提到“习近平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力排众议,在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结果一年就成功了。不唯上、不唯书,主抓改造“连茅圈”(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不搞“一刀切”,通过先行先试稳步推进。这样鲜活的事例比比皆是。书中程宝怀同志总结的习书记调研工作的三特点对我们的巡察工作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轮巡察都是一场调查研究。巡察工作也需召开座谈会,为了听到更全面的声音、接触更广的人,我们可以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总书记调研工作的第二个特点也可以照搬到我们巡察工作中,即调查研究方法不拘一格,走村串户、参观学习皆可用之;第三个特点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对于我们巡察人而言至关重要,有道是兼听则明。我们巡察市直机关时常面临一个问题,信访举报信箱和信访电话可能无人问津。而本书的封面就是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的场景。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主动倾听群众意见的做法,主动到第一现场去,搜集被巡对象的意见建议。
对标总书记,可以看到我们是否夙夜在公。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发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此书展现出30多年前总书记就已经是一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县委书记。因为夙夜在公,因为心无旁骛,所以总书记在正定的岁月里“廉洁奉公、严格自律”。他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处理机关事务,接待群众来访。往往晚上10点之后,还要看书学习。过了12点,才会洗洗衣服休息。这不就是“我将无我”的生动写照嘛。
对照自己,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要大大优于总书记在正定的时光。巡察利剑是党和人民交予我们的,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我们只有怀着感恩的心,追随总书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掩卷而思,正如总书记在正定常讲的“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 总书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坐标,值得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见贤思齐,永远追随。 (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