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贪官狱中改造:集中关押前 托关系想去轻松岗位



  曾经声名显赫抑或位低权重的职务犯一直是监狱里最被关注的群体,虽然身陷囹圄,但依然拥有较大的“能量”,是社会高度关注和警惕的“有权、有钱人”,监狱稍有执法不当就会给人留下“黑箱操作”、“特殊关照”的嫌疑。因此,监狱对职务犯的关押及改造,一直都是衡量执法公平公正的标杆之一。

  两年前,广东监狱开始对全省职务犯实行集中关押,目的是为防止特权和执法腐败,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近日,信息时报记者专程赴阳江监狱探访专门的职务犯监区——六监区八分监区,近200名职务犯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漫长的服刑生活的?

  《调查报告》:

  职务犯较容易出现身心疾病

  阳江监狱《管理改造职务犯调查报告》显示,职务犯入监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较容易出现身心疾病,特别是身份转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是不少职务犯很难越过的一道坎。

  相比其他罪犯,职务犯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他们原本身居高位要职,处处被人尊敬,入狱后身败名裂,无疑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他们常常陷入无助、孤独、痛苦的焦虑情绪中,加上职务犯刑期漫长,担心自己进得来出不去,有的甚至有轻生念头。

  《报告》还显示,职务犯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注重面子,对外界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表露心声,更不愿与其他服刑人员和警察深入交流,防御心理强,不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举例说,例如一名曾任广东省某行政机关处长的职务犯就是这样,因为要坐20年牢,刚入狱时他就非常悲观,总想着要自杀。

  集中关押的前后对比

  集中关押前

  托关系想去轻松岗位

  记者来到职务犯的劳动车间,所有人都在埋头干着手上的细活,如果发现有狱警走近身边,他们会本能地起立报告,待狱警指示后再坐下继续干活,每个动作都小心谨慎。

  温锦环告诉记者,起初,职务犯干的并不都是这类手工活,在他们没有被集中收押前分散在各个监区,和其他服刑人员一样,难免要干些较为复杂繁重的工活,当时他们很排斥。这也是监狱长黄跃群起初最烦恼的事情:因为还保留特权思想,每天都有人托不同关系找到他,希望可以安排轻松一点的劳动岗位。

  为了解决这些“关系户”,消除他们的特权思想,监狱开始按照级别由高到低对职务犯逐步进行集中关押,“不论以前是什么级别,衣食住行都在一个监区”,黄跃群说。监狱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座谈等调研,考虑到他们年纪较大而且体弱多病,不适合节奏较快、体力付出较大的劳活,安排“拉单边”这种纯手工、工艺相对简单的项目。

  记者了解到,刚集中关押时,职务犯会本能地按照原来的职务高低划分三六九等,表面上波澜不惊,彼此间猜忌防御,职务低的还会暗中留意监狱是否会对级别高的职务犯特殊关照。

  集中关押后

  减少胡思乱想提高睡眠质量

  黄跃群说,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找他走后门了。早晨5点50分,天微亮,阳江监狱全监舍的灯亮起,八分监区同样,12人一间房,起床,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吃早餐。6点45分,集合,清点人数。7点出工。10点工间操,有太极拳和八段锦。11点半分收工。12点午餐。12点45分午休。13点半起床,整理内务。14点出工。15点半工间操。17点半收工。18点晚餐。19点集合,清点人数,收看《新闻联播》,开展教育活动。21点洗漱,打扫卫生。22点熄灯就寝。

  八分监区年龄最大的某国企原老总,今年75岁,每天跟着大家出工收工,他告诉记者,“劳动比不劳动要好,劳动了,日子过得充实一点,减少了胡思乱想,睡眠质量比以前提高很多,身体也越来越好。”

  不完全统计,近半年来,职务犯分监区的门诊率下降了65.8%。

  监狱按照司法部要求实行“5+1+1”教育制度,即5天劳动,1天教育学习,1天休息。在劳动之外的时间,监区引导他们建立了合唱团、太极队、书画组、民乐队。

  目前,六监区八分监区集中关押了全监狱六成的职务犯,其中处级及以上约30%。

  除了劳动,职务犯都干啥?

  1、写家书“一无所有,只剩亲情”

  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表示,职务犯被捕入狱后,经历的是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精神世界崩塌,家庭和亲情成为唯一的精神支撑,多数人以前基本没有时间与家人沟通,入狱后才感觉到“家书抵万金”。

  记者了解到,八分监区的人均书信量是其他监区的几倍,有的人入狱10个月写了30多封家信,有的仔细辨别信上的邮戳,计算着可以收到信的准确时间。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什么都没了,唯一有的就是亲情,家人不抛弃不放弃是最大的改造动力。

  不过,入狱后夫妻闹离婚的也时有发生。今年6月,秦某(化名)到阳江监狱服刑,可是入狱后不久,他和妻子闹起了离婚。原来妻子发现了他之前微信、QQ中与其他女性不当交往的聊天资料,希望秦某给个说法,二人在为数不多的会见和通信中因此吵得不可开交,秦某觉得自己身败名裂对家庭只剩下拖累,冲动之下提出离婚。

  狱警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刻找秦某聊天,引导他可以换位思考。“警察找了我很多次,我后来有点想明白了,就把之前的信隔几天拿出来看一次,通篇都是气话,自己做错了事还这样伤害家人……”如今,他们夫妻已经和好如初。

  2、好养生

  “活着出去是最大心愿”

  记者发现,年纪大的职务犯更注重身心保健,养好身体能活着出去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监区组织大家练习的工间操太极拳和八段锦是他们的最爱,闲余时间他们在监舍也会坚持练习。有的以前没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现在可以安静下来,写数万字的人生回忆录,通过读书学习某方面的知识。

  还有一名职务犯跟高墙外的妻子相约共同自学拉小提琴,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监狱还打算成立一个演讲团,让他们充分发挥认识问题深刻等特点,通过现身说法、辅导学习等方式帮助其找到新的成就感。

链接:

贪官监狱生活:优越感犹存 喜欢被称呼入狱前官衔


  记者探秘落马官员铁窗生活:最思念最依恋家人 担心身体日夜勤练太极操

  他们曾手握大权炙手可热,却因贪字沦为阶下囚徒。

  高墙内,他们看到随地吐痰不洗澡的狱友,也会“看不惯”;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会心生排斥,托家人找关系期望“特殊照顾”;他们虽身陷囹圄,但仍好面子渴望被尊重,最不愿听到“贪官”这一称号;“以前在位时手机响个不停”,落马后却鲜有下属探望,一些狱内贪官感慨还是亲情最宝贵……

  这些昔日高高在上的官员们,落马后能适应高墙内的生活吗?他们在里面有没有“特殊待遇”?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进广东集中关押职务犯的阳江监狱采访,试图揭开这个特殊群体的神秘面纱。

  文、图/记者章程 通讯员尹华飞、阚淼

  职务犯平均年龄52岁

  阳江监狱,是广东集中收押职务犯的六个监狱之一。2013年8月,阳江监狱开始设立职务犯分监区,至今共有200多名职务犯被集中收押于此。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曾是科级以上干部,也不乏厅级干部。据统计,关押于此的职务犯落马前为处级以上干部的有50多名,处级以下的有100多名。

  这些职务犯入狱时的罪名七成以上都是受贿罪,此外贪污罪占29%,挪用公款占11%。

  相比其他类型的罪犯,职务犯的年龄普遍较大,平均年龄52岁,最大的75岁,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到42%,还有数人被判无期徒刑甚至死缓。

  在狱中优越感犹存

  “不少职务犯刚入狱时还会有官本位思想。”阳江监狱监狱长黄跃群介绍,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虽然犯罪入狱身份变了,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依然存在,喜欢其他罪犯称呼他们入狱前的头衔,渴望得到狱警的尊重和监狱领导的关照,希望能给他们面子。

  据阳江监狱六监区监区长杨建南回忆,对于向狱警报告时要蹲下的规定他们就很“不爽”。有一次,监狱对职务犯召开座谈会,一名曾是处级干部的职务犯当场就质问狱警:“为什么我们要蹲下?”

  2013年以前,职务犯还没有被集中收押,他们被分散在各个监区,有的还和杀人犯、抢劫犯同住一个监舍,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这类犯人,不屑与他们为伍,如果看到其他犯人有随地吐痰或者有常年不洗澡等习惯,他们也会心生嫌弃,有的会当众指出对方不该这样。

  200名多职务犯

  仅5人入狱后离婚

  “过去面对的是掌声和鲜花,一下变成了阶下囚才知道亲情最为宝贵。”61岁的湛江市某局原局长陈某感慨地说,入狱后他清楚明白了“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只有家人”。陈某说,他服刑已有1年半时间,但这段日子鲜有昔日下属前来探望他,“以前在位时手机响个不停,约见面吃饭的还要排队”,现在不再是他们的领导了,不能再帮他们忙了,“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陈某如今最渴望的就是“早日出去见到家人,和他们团聚”。

  “职务犯们对家人感情最为强烈。”阳江监狱六监区监区长杨建南表示,在各类犯人中,职务犯们最思念、依恋家人,他们入狱后与家人关系破裂的也很少。经统计, 200多名职务犯中仅有5人在入狱后离婚,这比其他类型犯人要低。

  心理:有的因落差大刑期长想自杀

  按照监狱规定,服刑人员都要进行劳动改造,职务犯也不例外。但干起繁重复杂的劳动来,职务犯们大多都心生排斥。

  阳江监狱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说,一些职务犯的亲属因为担心他们在监狱里干活会受苦,为此想方设法“托门路”、“走关系”,期望得到“特殊关照”,帮他们换岗位、换工种,但服刑人员的工种安排都有相关规定,不能随便调换,这无疑给监狱管理和执法带来了较大影响。

  不光是怕干劳动,身份转变产生的心理落差也是不少职务犯很难越过的一道坎。阳江监狱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告诉记者,相比其他犯人,职务犯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他们原本身居高位要职,处处被人尊敬,入狱后身败名裂,无疑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他们常常陷入无助、孤独、痛苦的焦虑情绪中,加上职务犯刑期漫长,有的甚至有轻生念头。

  温锦环举例说,一名曾任广东省某行政机关处长的职务犯就是这样,因为要坐20年牢,刚入狱时他就非常悲观,总想着要自杀。

  衣食住行:职务犯们没有特殊优待

  但在监狱里,这些职务犯与其他犯人一样,吃住方面没有特别待遇。

  记者在职务犯监舍里看到,他们住的是12人一间的集体监舍,分上下铺硬板床,一人一个铺位,每人只允许有一个透明塑料箱放东西,不允许有多余杂物,厕所和冲凉的地方全都在监舍内,且间隔都是透明的,站在监舍门口就能一览无余。

  在伙食方面,职务犯吃的饭菜全都是由犯人伙房按全监狱统一标准配餐,绝对不允许亲属为他们送熟食。

  虽然这些职务犯们很渴望见到家人,但监狱并没有为此特别安排他们多点与家人会见的机会。与其他犯人一样,职务犯们每月只能和家人见一次面,而且双方只能隔着厚重的玻璃通过电话交谈。

  “特殊之处”:劳作车间充满着文化气息

  “如果有不同,也是在教育改造的方法上有所区别。”阳江监狱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边说边将记者带到职务犯干活的工作车间。

  记者看到,偌大的工作车间里,几百名职务犯都在埋头干着手上的细活,如果发现有狱警走近身边,他们会本能地起立报告,待狱警指示后再坐下继续干活,每个动作都小心谨慎。

  记者发现,区别与其他犯人的工作场所,职务犯的劳作车间充满着文化气息,车间里一半以上的面积是文化活动区,职务犯在这可以进行工间操,还可以练习书法绘画,墙壁上还开设有文化交流宣传专栏,张贴着职务犯自己书写的名言警句、书画作品还有优秀家书。

  除去劳动日,职务犯们在周末也有机会进行文化交流。据了解,监狱特为职务犯建立了书画组、合唱团、太极队、民乐队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周末可以定期开展文化活动。

  典型个案

  落马官员黄某:

  能抱儿子“最幸福”

  17日下午,恰逢职务犯监区开放日,现场,一对母子引起了记者注意。他们早早站立在会见场地外张望着,儿子大约十七岁的年纪,“这个孩子我记得,他一直盼着摸一摸父亲的手。”阳江监狱六监区副监区长温锦环介绍,孩子名叫小林(化名),他父亲黄某曾是名镇长,今年初因受贿入狱被判了10年半,一开始,小林接受不了,正读高三的他无心上学,后来通过父亲在狱中写信规劝以及监狱方多次做思想工作,小林终于想通了,回到学校。

  “爸!对不起!”当父亲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小林张开双臂将父亲紧紧抱住,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了父亲眼前。黄某见状忙将儿子扶起,一家三口相拥痛哭。之后,小林搂着父亲的肩膀在会见区坐下,帮父亲拧开矿泉水瓶,递到父亲嘴边,之后又为父亲戴上手套还有围巾,不停地问着父亲:“习惯了吗?冷吗?”说话时,小林一直紧握住父亲的手,而父亲另一只手则忙着帮小林母亲擦眼泪……

  黄某坦言,自从出事后,“很担心自己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看到孩子下跪的举动,“内心既激动又惭愧,”现在对儿子很有信心,黄某说,“今天能抱到儿子亲到儿子,是这么多天来最幸福的事。”

  看病次数变少

  “职务犯在狱中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阳江监狱六监区监区长杨建南介绍,相比其他类犯人,职务犯年龄较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病。为此,他们平日里非常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稍有不适就要求检查治疗,“过去每天来监狱医院门诊看病的100多人中绝大部分都是职务犯。”

  不过,现在职务犯去看门诊的次数大大降低了,他们适应了车间劳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正如一名职务犯在家书中写道:“现在每天过得很充实,出工时努力完成任务,休息时可以看书画画,没时间去想过去,身体自然也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为了健身,职务犯每天还会勤练太极操、八段锦,白天固定两次在车间练习不够,晚上回到监舍后乃至临睡前,他们也不忘再多练习几次。杨建南介绍,近半年来,职务犯分监区的门诊率下降了65.8%。

  每日作息表  

  周一至周五

  05:50 起床、打扫卫生、早餐

  07:00 出工

  10:00 工间操

  11:30 收工

  12:00 午餐

  14:00 出工

  17:30 收工

  18:00 晚餐

  19:00 看新闻联播

  21:00 搞卫生

  22:00 关灯睡觉

  周六:学习

  周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