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江苏治理“庸懒散”:提升精神状态突破口

 
江苏治理“庸懒散”:提升精神状态突破口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南京、无锡、扬州及张家港、姜堰、通州等地,不约而同地把机关作风建设、治理“庸、懒、散”作为开局之举,张扬和抖擞“龙马精神”。
  “这是江苏政风新气象,也是落实省委‘八项工程’的有力推手。”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教授昨日评价说。
  治理“庸懒散”的突破口
  在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体现在良好的作风上……要更加奋发有为工作,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提升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突破口,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到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工作,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于开拓、勇担责任,奋力打开工作局面。”
  如果党员干部没有一流的精神状态,如何承担“两个率先”的历史重任?如果机关作风一盘散沙,怎么能为群众谋福祉?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许多市县把提升党员干部精神状态的突破口,定格在治理“庸、懒、散”上,并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启动,以为全年树立样板开好头。
  一部20分钟暗访得来的《南京机关作风建设专题片》,详尽曝光了4个部门“不作为案例”,看得与会者直冒汗。“拿了共产党的工资,就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干事。”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话,掷地有声,传递着“转作风赢得民心、抓落实创成大业”的决心和意志。
  “区域竞争攀高比强,比的就是作风,赛的就是效能。无锡能否实现‘第二个率先’,首先要看作风建设能不能率先。”省委常委、副省长、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宣布,今年为全市“作风建设年”,从而拉开无锡新一年发展的序幕。
  而连续10年召开新年机关作风建设大会的姜堰市当场“亮剑”:曝光5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庸、懒、散”行为,对去年末“社会评机关”活动中梳理出的300多个问题,落实到单位,限期整改。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说:“公务员行为,构成政府形象,而勤劳、廉洁的政府形象,才是政府最根本的绩效和服众的理由。江苏各地治理机关‘庸、懒、散’的做法,整体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制度执行力”成治政特色
  在江苏省挂职一年副区长期满、刚回国家行政学院的该院政治学教授李拓认为,江苏坚持新年抓机关作风的做法,具有“鲜明的地方治政特色”,即不是就事论事一阵风,而是重在机关“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今年‘不提新口号’的方略十分好。”他说,江苏已经率先发布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下一步,就是抓落实,包括抓制度执行力的落实。
  在南京市级机关,“抓执行、抓落实”已深入人心。市机关工委作风办副主任邓雷向记者介绍,行风会上“不作为案例”曝光后,相关部门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并且十分注意长效制度建设。如白下区尚书巷脏乱差问题当天初步整治后,几个部门“不收兵”,而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从增加经费、保洁人员等方面建立网格化制度,让管理常态化。
  为依靠制度促落实,解决“中梗阻”和“末梢坏死”问题,在成立专司督察职能、推进政令畅通的市督察工作办公室后,南京又在全市13个区县、117个街镇相继成立督察机构,启动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并明确各区县、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成为抓督察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而抓落实的成效、执行力的强弱,都作为政绩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无锡则提出,今年要强化工作责任,健全完善问责制度,强化问责力度,坚决追究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责任,真正“问”出干劲、“问”出业绩、“问”出政府效率。
  姜堰市作风办副主任王亮昨告诉记者,作风建设会议后,市里根据80多个机关部门最近排查出的问题,正梳理归纳、建立整改制度,完善勤廉考核评价问责体系,将机关作风情况与干部年度考核、提拔任用、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董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查处问责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手段,职业培训也是机关干部“提神”的软实力和持续动力。“没有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即便制度堆成山,也是白搭。”
  跳出一年失效的“周期率”
  有关专家认为,全国不少地方新春第一会——机关作风整顿大会,一开就是连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固然体现工作的常抓不懈和延续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动员式整治”尚存局限性。
  北京大学白智立教授指出,动员式整治靠的是行政命令和权力,而非决定公务员“饭碗”的制度性法规,不容易激发其内生责任感和道德感,往往“有爆发力而无耐力”,“热得快也冷得快”。这是机关作风屡治屡犯、周而复始的深层原因。
  即便动员式整治中的问责,也属于内部自纠自查为主的“同体问责”,有“自打嘴巴不重”之嫌。应该建立开放式、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扩展“异体问责”的监督主体,引入公众、媒体、网络等外部监督力量,尤其要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形成对政府和公务人员最有效、最持久的监督。同时,要将行之有效的问责制度、办法上升为法规,使依法问责更具权威性,不因领导风格而个性化。
  国家行政学院李拓教授说,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实现机关责任法定化、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追究规范化,像南京等地力推“大部制”等机构人事改革等,才是根治“庸、懒、散”的方向。因此,整治机关作风和“庸、懒、散”的关口应前移,营造竞争选人用人机制,使庸者没有“阿混”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明年春节后第一会——机关作风整顿大会不再是新闻时,难道不是一种进步?  (记者 林 培)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