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反腐倡廉建设再谱新篇
江苏省反腐倡廉建设再谱新篇
今年以来,江苏省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凝聚强大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下基层紧握群众之手
江苏省首先从干部作风抓起,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工作中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级机关主要负责同志100多人带头下基层驻点调研,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他们累计撰写调研报告83篇,解决具体问题400多个,在全省形成深入基层察民情、办实事的良好导向。
为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江苏省级机关坚持在春节上班后召开作风建设大会,坚持开展万人评议作风活动。该省还坚持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作为日常性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整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建”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干部考核体系,在全省推广村干部“勤廉指数”测评工作,推进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和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监管全覆盖,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增强群众的话语权,让集体的资产普惠集体;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监督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网络,理顺职能关系,明确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组织基础。
江苏省首先从干部作风抓起,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工作中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级机关主要负责同志100多人带头下基层驻点调研,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他们累计撰写调研报告83篇,解决具体问题400多个,在全省形成深入基层察民情、办实事的良好导向。
为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江苏省级机关坚持在春节上班后召开作风建设大会,坚持开展万人评议作风活动。该省还坚持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作为日常性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整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建”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干部考核体系,在全省推广村干部“勤廉指数”测评工作,推进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和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监管全覆盖,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增强群众的话语权,让集体的资产普惠集体;着眼于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纪检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村级监督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网络,理顺职能关系,明确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组织基础。
搭平台构建群众之窗
江苏省把做好反腐倡廉信访举报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切入点,创造性地构建信访举报信息反馈、督查快办、监督保障、协调疏导、目标管理等“五项制度”新格局,打出处理信访问题的“组合拳”,构建起一扇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的民生窗口。“五项制度”实施以来,全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呈现出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
针对各地各部门便民服务电话类别较多、职能交叉、电话难打的问题,江苏省整合服务电话资源,实行一个号码对外的一站式服务,组建统一便捷的“12345”政府公共服务专线,受理群众咨询、建议、投诉、举报、求助等事项,搭建全时段、多功能为民办事平台,打造“24小时不下班政府”。目前,全省已有8个省辖市建立了“12345”热线综合平台,年底前将实现全省覆盖。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优势,江苏省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全贯通,搭建起“四位一体”的舆论监督工作平台,使政风行风热线从电台“唱独角戏”发展为电台直播、电视录播、网络互动、报刊点评的“联奏交响乐”。“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启动以来,共有61名省级机关厅局长参与热线直播活动,省政风行风热线共受理群众咨询投诉9000余件,办结率达90%,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1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江苏省把做好反腐倡廉信访举报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切入点,创造性地构建信访举报信息反馈、督查快办、监督保障、协调疏导、目标管理等“五项制度”新格局,打出处理信访问题的“组合拳”,构建起一扇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的民生窗口。“五项制度”实施以来,全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呈现出平稳有序的良好态势。
针对各地各部门便民服务电话类别较多、职能交叉、电话难打的问题,江苏省整合服务电话资源,实行一个号码对外的一站式服务,组建统一便捷的“12345”政府公共服务专线,受理群众咨询、建议、投诉、举报、求助等事项,搭建全时段、多功能为民办事平台,打造“24小时不下班政府”。目前,全省已有8个省辖市建立了“12345”热线综合平台,年底前将实现全省覆盖。
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补优势,江苏省实现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全贯通,搭建起“四位一体”的舆论监督工作平台,使政风行风热线从电台“唱独角戏”发展为电台直播、电视录播、网络互动、报刊点评的“联奏交响乐”。“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启动以来,共有61名省级机关厅局长参与热线直播活动,省政风行风热线共受理群众咨询投诉9000余件,办结率达90%,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100余件,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顺民声回应群众之盼
紧密结合省情民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是江苏省反腐倡廉建设的一大特色。
该省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小金库”问题和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全省共处理工程建设领域各类问题23934个,全面推行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和网上监察系统,有效防范了招投标中串标围标、贿赂评委等问题的发生;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组织2个督查组,有重点地选择了10个单位进行督查,推动复查工作的开展;严格审批程序,大力压减各类名目的庆典、研讨会和论坛活动,举办数量同比下降了21.3%;认真开展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使用军警号牌清理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该省还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涉企收费问题,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大力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针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执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规范和控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深入开展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今年上半年全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批次、使用经费下降5.93%和21.1%;扎实开展党员干部违规收送礼金礼券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上半年全省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金礼券1410万元。
紧密结合省情民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是江苏省反腐倡廉建设的一大特色。
该省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小金库”问题和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等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全省共处理工程建设领域各类问题23934个,全面推行工程建设远程异地评标和网上监察系统,有效防范了招投标中串标围标、贿赂评委等问题的发生;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组织2个督查组,有重点地选择了10个单位进行督查,推动复查工作的开展;严格审批程序,大力压减各类名目的庆典、研讨会和论坛活动,举办数量同比下降了21.3%;认真开展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使用军警号牌清理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该省还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涉企收费问题,对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大力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针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执行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规范和控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深入开展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工作,今年上半年全省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批次、使用经费下降5.93%和21.1%;扎实开展党员干部违规收送礼金礼券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上半年全省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金礼券1410万元。
拓渠道凝聚群众之力
江苏省尊重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渠道,凝聚群众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该省充分发挥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举办“清风扬帆”大型文艺汇演,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周和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组织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成27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和535个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该省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健全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加强舆情处置工作,努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行为引导好、组织好、激励好。
该省还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精心策划党风廉政专版专栏,在省级媒体播放廉政公益广告,不断拓展宣传阵地,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在省级主流媒体带动下,各地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报道,增强群众参与支持反腐败斗争的坚定信心,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凝聚了力量、夯实了基础。(本报记者 陈凌燕)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江苏省尊重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渠道,凝聚群众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该省充分发挥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举办“清风扬帆”大型文艺汇演,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周和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组织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成27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和535个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
该省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健全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加强舆情处置工作,努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行为引导好、组织好、激励好。
该省还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精心策划党风廉政专版专栏,在省级媒体播放廉政公益广告,不断拓展宣传阵地,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在省级主流媒体带动下,各地充分利用本地媒体,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报道,增强群众参与支持反腐败斗争的坚定信心,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凝聚了力量、夯实了基础。(本报记者 陈凌燕)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