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一个萝卜的代价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盐都篇
偷吃一个萝卜的代价
偷吃一个萝卜的代价

本报大学生记者在蒋云海家中采访。

蒋云海向记者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金质纪念章。
□记者 姚梦/文 实习生 黄露/图
8月4日,本报大学生通讯社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来到盐都区。对于采风团的6位女大学生而言,新四军的故事她们不算特别了解。“如果能采访到当年的老战士,或许我的感受能更清晰”,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朱昱熹说。
这个愿望不是很容易实现。从盐都区民政局提供的抗日老战士名单上看,整个盐都区还剩44人。两年前本报《致敬!抗战老兵》系列报道时采访的老战士,已有好几位离开人世。健在的老人,能够听得清说得准的也不多。几经转折,记者在大冈镇找到了新四军老战士蒋云海。
“我们那个时候,一到部队就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思想教育是十分严格的”,蒋云海告诉记者,1944年他参加了盐城独立团。当时部队与和平军打仗,辗转到南洋一带。南洋当时是敌占区,群众对新四军不太了解。部队首长提出,无论怎样,坚决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要给当地老百姓留下好印象。
蒋云海说,南洋当地的老百姓生活也很苦,经常遭受日伪的盘剥。部队经过时,一家农户田里有萝卜。战士们饥肠辘辘,看着都馋。但军纪在前,谁也不敢冒犯。此时,团部的一个炊事员突然自说自话地拿了一个萝卜吃起来。
“哎呀,坏啦!老百姓就在路边看着,一会儿就有人说,你们新四军不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嘛,怎么把我们萝卜吃啦”,蒋云海回忆说,当时团部首长听到消息后极为震怒,了解情况后,让执法队的战士把炊事员带到田头,就在摘萝卜的地方枪毙了。
“其实啊,一个萝卜算不了什么。主要因为南洋是敌占区,老百姓的眼光不同”,蒋云海说,因为这件事,当地的群众都对新四军心服口服。
蒋云海今年87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说起话来中气也足。相比之下,他的同乡王如元和郭中宣的身体稍微差一些。两位老人都八十好几了,记者提问的时候,声音要尽量大一些,不然老人听不清。
王如元回忆说,当年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干部,对老百姓都很好。在他的记忆中,新四军每到一处,势必保境安民。如果住到群众家里,那一定是先打扫卫生,帮着干活,添柴挑水。战士吃饭都是吃自带的,决不吃老百姓的。离开的时候,还要把柴砍好,水缸添满。
“说起来是小事,但给我们老百姓印象不一样啊”,王如元说,一来二去,群众都对共产党的部队有了好感。不久之后,就有人踊跃报名参军。
在抗日根据地里,如果出现干部违法乱纪的情况,处罚起来也十分严格。《盐城县志》的老编辑周玉坚告诉记者,据当年根据地楼王区区委书记吕锡元的回忆,当年楼王庄税务所有一位姓林的所长,人称“林麻子”。林麻子是广西人,参加革命很早。他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的投机商人勾结起来,盗用大量公粮进行投机倒把。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新老所长面临交接,林麻子为了不让问题暴露,暗中杀害了税务所的会计。
会计被杀的情况一经发现,组织上立即进行调查。几经查访,终于真相大白。此时,组织上没有因为林麻子是老革命,就降低处罚标准。而是组织了公审大会,对林麻子和投机商人进行公审。最终林麻子被公开枪决。
日本投降之后,蒋云海继续参加了解放战争。渡长江、战苏州、打上海,一路南下。每到一处,部队严明的军纪,总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吴淞口战役的时候,蒋云海跟着部队一路冲锋,手上身上都受了伤。突然间,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蒋云海与一帮战士都倒了下去。“当时部队以为我们死了,也顾不上了,直接往前冲”。
负责清理尸体的,是后方支援的群众。担架队的群众在清理战士遗体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蒋云海还活着。于是派人用船把他送回大冈。
“这就是有因必有果,如果我们军纪不好,哪个老百姓把你从死人堆里拉出来!”蒋云海粗着嗓门说。
寻访日记:
带着铁军精神一路前行
一大早,我们走进了射阳县的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虽然成立于解放战争时期,但是随着对纪念馆进行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索,我们在这里面找到了新四军的点点滴滴。我想,在艰难的抗战过程中,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早已深入到每一位军人的心中,即使这支军队改了名称、番号,但它的优良传统仍然流传下来并且值得每一支新的军队去学习和继承。在纪念馆里,一位许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新四军的战斗历史。这两天来,我们听到了各种生动的战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不相同,但又都一样地令人为之动容,我们在感动、敬佩之余,亦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更加深刻地了解新四军这样的一支军队和它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
下午,我们来到射阳的党史办收集各种资料,又有了全新的收获和体验。
这几天,每一位老战士和研究者都提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几乎每一位将领、战士都能凭借这个做到廉洁自守、爱护群众。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学到了大于三天的东西,那一个个动人的画面、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直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在今后的大学生涯里,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些,带着铁军精神,一路前行。 盐城师范学院 王珉敏
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今天是我们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的最后一天。从阜宁到滨海,再到响水,我们一路走来,采访了一些当年浴血杀敌的老战士;聆听了许多烽火传奇的红色故事;领略了新四军铁一般的意志和风采。
在响水站,我们见到了日军侵略黄圩罪证碑,采访了革命老战士徐锡山和周仁甫。两位老人虽已分别是古稀、耄耋之年,但身体依旧硬朗,交谈时声如洪钟,举手投足之间依稀可以看出他们往昔峥嵘岁月时的矫健身姿。
周仁甫老人的父亲曾是中共地下党员,“我父亲从小就教导,共产党是来解放人民的”。老人16岁参加八路军,一直都追随者党的步伐,始终在党的光辉下前行。
徐老说,新四军北撤时,“我们徐家好多哥哥、姐姐、叔叔都跟去了”,“要不是当时年纪小,我也一起走了”。期间,周老和徐老还一同给我们唱起了《新四军军歌》。老人们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我们见识到的是当年新四军铁军艰苦奋斗、英勇杀敌的精神风貌,仿佛曾经的那段腥风血雨、沧桑岁月就在眼前。
短短几日,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反思。然而厚重的历史仍在继续,精彩的故事还在演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奋力奔跑在当下! 中国矿业大学 李小同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参加这次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真是一种机缘巧合,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这几天里,我们一路追寻新四军的廉政足迹,辗转于市区、建湖、盐都三地,参观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十顷荡纪念馆和重建后的原人民报印刷厂旧址,瞻仰了华中鲁艺殉难烈士陵园,并且采访了多位已经白发苍苍的新四军老战士。一路走访,一路追寻,一路聆听,而我的态度也由当初的玩票心情变得越来越认真。
当年的新四军队伍里活跃的是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时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年仅28岁;他的继任者黄炜年仅23岁;时任华中鲁艺的教导主任丘东平,年仅31岁;时任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教授,戏剧系主任许晴年仅30岁。我们采访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参军时大多都是十七八岁。
当我们还稚气未脱地在学校深造时,年纪轻轻的他们已经做了新四军的干部,年少本来轻狂,他们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历经考验,变得格外沉静而内敛。廉洁奉公,爱护百姓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几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印记: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潘克在牺牲之前,还率领区队几名战士到大孙庄一带,帮助群众抢收抢种;而黄炜在命悬一线时,放弃了生还的希望,让同行的通信员下水先走,自己殿后。结果通信员脱险了,而他却英勇就义了。而丘东平和许晴都是在建湖县北秦庄与日寇的遭遇战中,因掩护鲁艺师生第二队突围时壮烈殉国的,这是最令我动容的地方。
我为能参加这次活动感到由衷地幸运。90后的我们对所谓的呆板的革命传统教育形式早已经麻木,但这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却真正地触动到了我的心灵深处。我无意于立下任何豪言壮语,只愿让历史照亮未来,让薪火代代相传,让新四军培育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廉洁品质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吧。
南京大学 朱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