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鞋之恩”铭记在心68年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射阳篇
“一鞋之恩”铭记在心68年
“一鞋之恩”铭记在心68年

老战士谢长高讲述当年革命故事。
□记者 问泽祥/文 实习生 刘钟越/图
老乡送布鞋,拿还是不拿
在射阳县特庸镇民政助理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谢长高老人。他是当年盐东独立团特务连的一名战士。说到新四军铁的纪律,老人侃侃而谈。除了一头白发外,精神矍铄的谢长高,让大家看不出他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
虽年事已高,但是每天田间劳作的习惯依旧未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谢长高的言语中,多多少少能听出点当年革命口号的意思。谢老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定要好好珍惜。
谈到当年新四军的纪律,有一件事情给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盐东独立团转战于各个乡镇,有时还拉到外线,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很多战士的布鞋都破了洞、开了线。大概是在1944年冬,部队经过一个村庄时,当地老百姓拿出鸡蛋、棉鞋和玉米稖头,直往战士手里塞。要知道,物资紧缺的年代,老百姓生活也很贫苦。家里的鸡蛋一般都是来贵客或者看望病人才舍得拿出来的稀罕物。而老百姓却舍得往新四军战士的手里塞。谢长高说,当时他就在想,为什么新四军这么受欢迎?
一个老大娘,手里拿着一双棉布鞋,不知道该往哪个战士手里送。谢长高还没反应过来,棉鞋就塞到了他的手中。由于部队正在行军,谢长高连老大娘的名字都没来得及问。到达驻地后,谢长高向连长汇报了这个情况。“部队有规定,不许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我倒好,拿了一双棉鞋。”直到现在,谢长高心里还是感到不安。连长把这双棉鞋就发给了谢长高,告诉他要将老大娘的恩情铭记于心。
“十项守则” 严防贪污腐化
新四军对于财经人员制定了“十项守则”,其中,第二条规定财经人员不贪污、不腐化,工作认真,经济手续清楚,养成正确的财经观点,提高财政人员的品格。第三条要求大家随时注意财政上贪污及其他不良现象,一旦出现立即予以纠正说明,必要时应立即呈报上级,不得有帮助隐瞒的行为。其他规定也都是围绕廉政建设而设立。
今年六十多岁的许尚森,原是射阳县合德镇副镇长。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专注于新四军革命历史的研究。他给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新四军在射阳的战斗故事。
据他回忆,当年新四军打日寇时,物资极为紧张。但是物资再紧张也没有放松对廉政工作的要求。
盐东县税收干部刘鸿基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盐东县的税务干部们每天经手成千上万的钞票,绝大多数人都能遵守纪律,靠的主要就是铁的纪律和政治思想工作。
有斗争就有牺牲。1944年春,设在边沿区的杨家渡分派所的小杨同志正在收税,遭到敌伪军突然袭击,牺牲在田地里。为了悼念在反扫荡中牺牲的同志,盐东县政府在龙王庙西北角上建造了烈士亭。
民兵公约 约束自己
民兵虽然是地方武装,但是也按照新四军关于廉政建设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
1941年11月,盐东县成立以后,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区、乡武装。1942年3月20日,各区发动各阶层人士筹款购置枪支。三、四、五区各阶层10079户,捐款998655元,支持区、乡购置枪支。三尖乡、老厦乡,两个月时间内就有数十名老百姓加入到地方民兵队伍中来。
民兵,战时是兵,平时是民。这也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盐东县召开的表彰大会上,表彰了民兵模范人物,并选出朱高庆等民兵模范一百多人,出席了盐阜区召开的民兵大会。
1943年,盐东县委在总结民兵工作经验时,提出了以巩固民兵工作为主的工作思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六条“民兵公约”。其中,第五条是“生产互助组织要积极参加,不贪污腐化、不赌钱。”
“不廉洁的革命队伍,不为老百姓着想,是不可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射阳县委党史办副主任王尧天说。
寻访日记:
像新四军那样活出光辉
“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受到的熏陶。”84岁的滨海籍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深情地告诉我们。
当年的八路军(后来改编为新四军)战士,同当地群众是真正的一家亲。由于要防止敌军飞机的袭击,部队常常只在晚上行军。战士们白天休息,一有空闲时间就帮乡亲们干活。平日里,战士们挑水、劈柴、扫地……重活儿、苦活儿总是抢着干。收庄稼时,他们还会下地帮忙割麦子。
部队条件差,物资贫乏,战士们衣裳很单薄,没有床铺,他们睡稻草。然而,即使天寒地冻,他们也绝不会惊扰老百姓。乡亲们切实地感受到,共产党人把喊的口号真正落实到位了。因此,老百姓们也是真心实意同战士们交朋友。
一有机会,孟一蒙所在的儿童团就围着八路军老战士,请他们讲一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吃皮带……他们听得非常入神。战士们还会教儿童团唱歌。“秋风起,树叶黄,兄弟抗日在战场……”孟老慷慨激昂地唱起歌来。回想起那段光辉的岁月,孟老的眼里闪着泪花,“我们军民之间是真真切切的鱼水之情啊!”
窗外烈日炎炎,蝉声阵阵,我们都没注意到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聆听着一段段传奇,我们思绪万千。多么可歌可泣的部队!多少同我们一般大的战士倒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同为青年人,我们是何等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心存感激,缅怀那一个个奋勇杀敌、顶天立地的英雄吗?我们有什么借口不热爱现在的生活?没错,人,就要像新四军的战士那样活出光辉! 中国矿业大学 辛旺
信仰的力量
经过几天的走访,我们采访了好多新四军老战士,他们每个人都好似一本书,需要细细研读后,方能体会。他们的故事很长,不只是被我们提及的战争岁月,借用蒋云海老人的话说“你们让我讲三天三夜,我也讲不完”。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只一条——誓死忠于党。
此次采风让我认识到拥有信仰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老战士们始终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他们取得抗战的胜利,就算日子再苦再难,他们也能咬牙坚持。党的理念就是他们的理念,新四军讲廉政,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他们就严格执行。这就是我们的新四军老战士,单纯得可爱。
我们来到蒋云海老人的家,老人捧出国家颁发的抗战60周年纪念勋章,这是老人参加战争的凭证。其实对于现在只是一介农夫的老人来说,这枚勋章也是他一生的荣誉所在。就算家中条件算不得多好,老人依旧念着共产党的好,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多好,种田都给补贴!”
今年84岁的崔士臣,1944年参加新安旅行团,主要工作是宣传抗日。他和叔叔帮助部队运过军火,也曾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做汉奸没有好下场”的标语写到敌人的碉堡上,而做这些事时,崔士臣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借着一身本领,立下多个战功。他也曾做过新安旅行团事务长,期间没有偷拿一分钱,拒绝所有回扣。
就这样,新四军在盐城取得民心,深受老百姓拥护,巩固了抗战基础。他们让我懂得——相信一件事,并执著于此,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三江学院 崔宁童
战争年代的纪律“信念”
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信念是新四军里铁的军纪,没有它,就注定以全军覆没而结束。
民国32年(1943年)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率部队从东台李堡(现属海安)开进三仓鲁西乡。一次一个战士在站岗时,抄了一个挑海渣的老百姓腰包,搜去了100元储备票子。粟裕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连以上干部开会,联系这个战士曾多次开小差的错误,讨论研究作出了判处死刑的决定,并于第二天傍晚召开了大批干部、战士参加的宣判大会,当即押赴刑场枪决。这对干部、战士震动很大,在群众中反响也很强烈。群众说:“粟司令员执法如山,纪律严明,新四军真不愧是人民的军队!”
新四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就地取给,依靠取之于民,取之于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它不仅是个供应保障问题,也不仅是个经济物质问题,而是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论经济物质条件困难还是丰富,都要始终如一,这更是一种自发的内心深处的信念。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之所以胜利,靠的就是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毅力。 滁州学院 鈕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