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喜看公开三公经费又有进步

 
喜看公开三公经费又有进步


  近日,北京今年要求公开部门预算的80家预算单位中,除市公安局、市交管局外,其余78家单位已经全部公布预算。(3月17日《新京报》)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去年下半年已有90多家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本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数额,一些地方政府也随之跟进。

  尽管去年中央各部门和随之跟进的省市政府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数目都很笼统,还存在项目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将三公经费以“其它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列支,或隐藏于会议费、培训费之中,让公众“摸不着头脑”的传统做法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尚处于“破冰”与尝试阶段,一些部门存在等待观望、“羞于启齿”的心态。对于这些问题和现象,公众既要提出质疑,又要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宽容,这样才能使公开三公经费之路不至于半途而废。

  今年北京市继去年在全国省级政府部门中带头公开三公经费之后,在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尚未启动之前,率先公开市政府各部门的三公经费,这种又是一个进步。期待各级各地政府部门都能像北京这样,积极主动地将公开三公经费持续下去、进行到底。

  再从北京市今年公开三公经费的具体情况来看,在物价普遍上涨,三公消费数额相对往年有可能上升的情况下,该市近七成单位三公经费压缩,这说明公开三公经费的确意义很大。此外,北京市今年公开的项目更加细化,解释,说明更加详细,这更有利于公众的理解、质疑和监督。

  尽管三公经费不是“人头经费”,支出数额的大小与单位人数的多少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主要是与工作性质有关,但是有些单位在公开三公经费的同时,也公布了在职人数,这对那些有可比性的单位来说,还是可以通过横向对比,看出三公经费较多的单位究竟还存在多大压缩空间的。(黄栀梓)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