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当网络诈骗冠以“反腐”和“监督”的名义……

当网络诈骗冠以“反腐”和“监督”的名义……  
高斌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反腐”、“监督”类网站火了起来,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有的网站却打着“反腐”和“维权”等旗号招摇撞骗、敲诈勒索。
    6月1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披露,“中国预防腐败网”、“中国预防腐败调查研究中心”等47家违法违规网站近日被依法关闭。今年3月份以来,已有89家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网站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关闭。
    6月21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发表声明:“近日,互联网上出现一些带有‘中国’、‘国家’、‘预防腐败’等字样的网站,疑似与国家预防腐败局有关,干扰了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正常工作。在此,我们郑重声明,国家预防腐败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唯一官方网站的网址为www.nbcp.gov.cn。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各地没有设立任何分支或派驻机构,没有招聘工作人员、颁发工作证件。上述网站及相关机构与国家预防腐败局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以‘国家预防腐败局’名义进行活动或发布信息的,我们将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两则“打假”消息,在提醒公众擦亮眼睛识别反腐网站真伪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 
    假网站干扰了正常反腐败工作
    6月16日,一位网名为“党三卷”的网友在网上发帖说:“中国反腐败调查中心,你们是怎样工作的?对于网民反映的腐败案件,你们为什么不回信、不调查、不处理?你们这样工作,能对得起自己的职责吗?”
    令这位网友没有想到的是,他已经不幸地成为诈骗网站的受害者。他所提到的“中国反腐败调查中心”因从事违法活动已被依法关闭。
    记者了解到,此次关闭的47家网站都是假冒国家机关或公益组织名义,以“反腐”、“维权”、“监督”为名招摇撞骗、敲诈勒索,如“中国反腐败网”、“全国网络反腐中心”、“中国反腐败调查中心”、“中国预防腐败网”、“预防腐败通讯网”、“维权防骗网”、“中国民声网”、“中华新闻监督网”等。还有的以承包记者站、培训会员或记者为名,以数千至数万元不等价格叫卖假记者站牌和假记者证,如“中国行政司法监督调查网”、“中国廉政法制网”等。
    这些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网站或以刊载负面新闻要挟,向有关单位索取所谓“赞助费”、“广告费”或“会员费”;或假冒国家机关网站,实施敲诈、诈骗等违法行为,甚至派专人到北京等地“拉生意”,骗取钱财;部分网站还结成“经营同盟”,相互勾结,对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实施敲诈,情节恶劣,危害严重。
    这些带有“中国”、“国家”、“预防腐败”等字样的非法网站,疑似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有关,干扰了这些部门的正常工作。 
    公众反腐心理期待容易被违法网站利用
    人们特别关注“反腐”和“监督”类网站,表明公众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和反腐意识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反腐’和‘监督’类网站火起来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的现实,腐败仍然是我国社会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肖云忠教授认为,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为反腐网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公众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在权力制约和反腐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像网友“党三卷”一样被一些打着“反腐”和“监督”旗号的违法违规网站蒙蔽的人不在少数。
    “人们在遇到其痛恨的腐败现象时,会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这样一来容易病急乱投医,只要是以反腐为名的网站就可能将其俘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副教授表示,长期以来,公众对反腐败机构有一种信任感,反腐败机构和反腐败工作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百分百的可靠。但是,这种信任感一旦遭遇一些违法违规网站的欺骗行为时,便会受到巨大的创伤。
    肖云忠认为,公众高度关注并痛恨腐败,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心理期待,希望有人或组织来揭露腐败分子,把腐败情况公之于众,使腐败分子无地自容,身败名裂。公众的这种心理期待容易被打着反腐和监督幌子的违法违规网站所利用。
    “只要是揭露腐败,公众都容易产生信任感和欣慰感,认为这些网站伸张了社会正义,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容易对网站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失去辨析力。所以,公众反腐心理期待是违规网站蒙蔽公众的心理动因。”肖云忠认为。 
    理性反腐不被忽悠,职能部门和公民均有责
    现实中,敲诈勒索的“反腐”网站之所以有生存空间,是有一些单位愿意为招摇撞骗的网站提供“赞助费”和“广告费”,一些人有意花钱“消灾”。
    “这表明被监督对象对权力监督的畏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防治腐败的力度在加大,惩治腐败对潜在的腐败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反腐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杜治洲表示。
    网络反腐是反腐的新形式,具有积极作用,但不良网站利用公众反腐心理干起违法乱纪勾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给公众造成错觉,败坏正规反腐网站声誉,这迫切需要治理。受访专家一致表示,对于这些打着“反腐”和“维权”旗号骗人的网站,必须坚决取缔,严肃处理。
    减少甚至杜绝不良网站忽悠网民的现象,做到理性反腐,国家职能部门和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专家认为,互联网管理机构要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一切违法违规的“反腐”网站,加大打击力度,使其不再死灰复燃。而就网民而言,也要增强辨别能力,甄别真假网站,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核实,并尽可能选择官方网站进行举报,以免上当受骗。
    “反腐败机构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把那些诈骗网站及时公布于众,并让广大网民了解不良网站的主要特征,知晓正规的反腐渠道和理性的反腐方式。”杜治洲表示。
    “若从受害者角度来看,首先要走正道,不给不良网站招摇撞骗、敲诈勒索以可乘之机。当被诈骗、敲诈勒索时,要敢于向公安机关报案,坚决打击不良网站的非法行为。”肖云忠认为。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