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三公经费”公开与管理
代表委员谈“三公经费”公开与管理
“晒”得出 “管”得住 “盯”得紧
“晒”得出 “管”得住 “盯”得紧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三公经费”支出备受社会关注,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自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起,“三公经费”的公开与管理已呈破冰之势,不可逆转。
公开只是开始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2011)》。该《报告》以59个国务院部门、26个省级行政单位和43个较大市作为观察对象,对它们在2011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信息公开申请数量大幅攀升,但碰到种种限制和障碍的情况却改观不大。
201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强调,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公开“三公经费”是必然趋势,既有中央的汇总数据,又有个别中央部门的率先示范,更有社会公众的期待目光,有关部门越早公开越主动。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杰民认为,公开“三公经费”是多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央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决心越来越坚定,方向越来越明确。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应该算清楚每年“三公经费”的数字,然后才可能厘定其中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决定哪些该取消,哪些该压缩。公布数字有利于群众参与监督和尊重群众知情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曦说,遏制“三公经费”就要从细节入手:公开“吃喝账”,把菜单和酒水都“晒”出来;公开“汽车账”,把用车品牌、汽油支出都公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为,当前对“三公经费”的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公开的账本基本上粗枝大叶,尚属于“几个数字、几句说明”的低层次公开,老百姓看得一头雾水。他建议,“三公经费”公开要进一步具体化、明细化。要从目前只公开一些大概数字,向公开类别、用途、金额,甚至公开每一个具体项目、每一笔钱的具体用途深入。
管理才是关键
公开“三公经费”是手段,不是目的。公众对“三公经费”的关注,绝非简单的“少花钱、不花钱”,关键是账目要明明白白、使用要合情合理。没有细致、彻底的“三公经费”管理,就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
全国人大代表、5311厂机械光学加工车间班长程军荣指出,“三公经费”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地加以推进。各级领导必须切实把“三公经费”公开与管理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
2011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与管理。他指出,我国目前规定的预算支出科目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功能分类,比如国防支出、外交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等。还有一种是经济分类,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办公经费、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等。“三公经费”的支出在经济分类中一目了然。只有当预算公开通过法律成为政府的“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时,预算公开与管理才能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监察厅副厅长李利君建议,一要积极探索和实行“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具体到项目和岗位,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二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公经费”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三要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加大联合监督力度。
问责还需落地
“三公经费”公开与管理,除了要将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置于“阳光”下,还应强化监督,使责任落实到位。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对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所作部署显示,将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一个问责的政府、高透明度的政府,可以在市民百分之百的监督下去运作。现在,内地也强调服务形态的政府,也逐步开放了一些财政开支的资料,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的做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介绍,每年1月至3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每个部门都会把需要花哪些钱的预算初稿放到网上公开,民众和团体可以参与意见,经修改确认后,预算才会报到财政司。财政司进行汇总平衡,而后由立法会讨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公开的。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监察厅副厅长杨慧琼认为,“三公经费”公开后,审计部门应该介入,就公布情况进行核实和评析,并就公开方式和内容提出完善建议,特别是对公布的格式、细化的程度、说明的内容等都应详细规定,确保监督落实到位。
针对公务宴请,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一要审视接待的必要性,能不请就不请,严格避免无目的的大吃大喝;二要推广自助餐或分餐制,最大限度体现节约原则;三要控制饮酒,取消利用公款喝酒。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认为,控制“三公经费”核心在于加强监督,不合理“三公经费”支出的特点就是把合规行为与违规行为混杂在一起,应该严格政策规定,健全法律法规,把监督落在实处。
推进公开、加强管理、监督问责,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就是在这样一步步踏实的行动中建立的。我们期待,“三公经费”的公开与管理更加细致、更加彻底,并成为常态。(记者 曹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