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为公立医院改革建言献策
政协委员为公立医院改革建言献策
作为我国医院的主体,公立医院承担了近90%的诊疗任务。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是深化医改的题中之义,更是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重要民生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对这一问题也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实行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近年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建立了基本药物目录制度,通过药品招标采购和价格管制政策,先后27次降低药物价格。但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廉价药品甚至逐渐从市场上“蒸发”。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廉价药短缺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医院或者因为廉价药物的短缺,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因此尽管药价一降再降,患者支出的药费却未见减少,同时廉价药也越来越少。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大力度推进医药分离,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廉价特效药品的稳定供应。”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锋认为,要从药品生产、销售到最终端环节的定价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界定和限制,打破以药补医机制,改变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的不合理现象。
李钺锋还注意到,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七八年未调整的实际,也是促使医院追求药品高利润的原因。他建议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建立正常的价格调控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那么,破除以药补医之后,再用什么去补医呢?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开出了药方:“向社会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医疗体系显示出财力上的力不从心,此后产生了以药品加成补偿医疗服务投入不足的政策。黄洁夫认为,单纯退出以药补医,不改变中国医疗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状,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操作模式,会使公立医院的改革面临进退两难的风险。
黄洁夫坦言:“我赞同政府向公立医院不断加大投入,但是各个部门都要钱,资源就这么多。”他表示,应打破医疗垄断,给社会资本办医提供公平创业发展的环境,培育医疗卫生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填补以药补医被破除后留下的医疗投入空白。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建议:“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在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在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对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再次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主任沈悌认为,公立医院怕竞争,但必须向社会资本开放,“这能够激活医院市场竞争机制,加速人才流动,倒逼公立医院改革,平抑虚高的医疗费用,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完善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政府满意”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不仅数量急剧上升,而且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医患纠纷成因复杂,既有医保制度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有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副省长谢茹说。
谢茹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引入第三方调解,提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首先,由各级综治部门牵头,组建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调解机构,选聘由医学、法律专家和无利益关系人士为调解员,由医患双方网上随机挑选,开展调处工作;其次,引入保险机构,建立医疗执业风险社会承担机制,分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责任风险,缓解医患双方直接对立矛盾,保证受损患方的及时快速赔偿;最后,整合调解资源,与社会治安管理有机联动,与基层综合维稳组织协作互动,提升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的整体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栗震亚提议:“可学习借鉴车辆缴纳交通强制险的做法,推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强制性医疗责任险必须投保,附加险种可由医疗机构自行决定是否投保。有了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形成有力的缓冲地带,避免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可以使责任者避免因承担过重责任而陷于困境。”
目前看来,公立医院改革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资金上的困难等问题,但此项工程关乎民生,更关乎民心,即使前方的道路会有曲折,也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之路走下去。(记者 何韬)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对这一问题也高度关注,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实行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近年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建立了基本药物目录制度,通过药品招标采购和价格管制政策,先后27次降低药物价格。但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廉价药品甚至逐渐从市场上“蒸发”。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廉价药短缺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得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医院或者因为廉价药物的短缺,或者为了追求高利润,宁愿更多地选择同类型的高价药品或者有利可图的药品,因此尽管药价一降再降,患者支出的药费却未见减少,同时廉价药也越来越少。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大力度推进医药分离,最大限度压缩药品流通环节,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廉价特效药品的稳定供应。”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锋认为,要从药品生产、销售到最终端环节的定价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界定和限制,打破以药补医机制,改变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的不合理现象。
李钺锋还注意到,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七八年未调整的实际,也是促使医院追求药品高利润的原因。他建议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建立正常的价格调控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那么,破除以药补医之后,再用什么去补医呢?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开出了药方:“向社会资本开放医疗服务市场。”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医疗体系显示出财力上的力不从心,此后产生了以药品加成补偿医疗服务投入不足的政策。黄洁夫认为,单纯退出以药补医,不改变中国医疗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状,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操作模式,会使公立医院的改革面临进退两难的风险。
黄洁夫坦言:“我赞同政府向公立医院不断加大投入,但是各个部门都要钱,资源就这么多。”他表示,应打破医疗垄断,给社会资本办医提供公平创业发展的环境,培育医疗卫生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填补以药补医被破除后留下的医疗投入空白。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建议:“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在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基本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在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对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再次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主任沈悌认为,公立医院怕竞争,但必须向社会资本开放,“这能够激活医院市场竞争机制,加速人才流动,倒逼公立医院改革,平抑虚高的医疗费用,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完善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政府满意”的和谐医患关系,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不仅数量急剧上升,而且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医患纠纷成因复杂,既有医保制度不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有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副省长谢茹说。
谢茹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引入第三方调解,提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首先,由各级综治部门牵头,组建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调解机构,选聘由医学、法律专家和无利益关系人士为调解员,由医患双方网上随机挑选,开展调处工作;其次,引入保险机构,建立医疗执业风险社会承担机制,分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责任风险,缓解医患双方直接对立矛盾,保证受损患方的及时快速赔偿;最后,整合调解资源,与社会治安管理有机联动,与基层综合维稳组织协作互动,提升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的整体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栗震亚提议:“可学习借鉴车辆缴纳交通强制险的做法,推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强制性医疗责任险必须投保,附加险种可由医疗机构自行决定是否投保。有了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形成有力的缓冲地带,避免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可以使责任者避免因承担过重责任而陷于困境。”
目前看来,公立医院改革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资金上的困难等问题,但此项工程关乎民生,更关乎民心,即使前方的道路会有曲折,也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之路走下去。(记者 何韬)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