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意具有实实在在的“杀伤力”
让民意具有实实在在的“杀伤力”
○赤心木
○赤心木
2010年12月21日至31日,陕西各地许多群众都接到了来自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随机访问电话,内容是对政府部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得分结果将作为评价各市(区)工作情况和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1月17日《人民日报》)
一段时期来,我们考核干部往往以“数字”论英雄,在形式上也只是组织部门“个别谈话”和走走过场的“民主测评”。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决定干部的任免升降,也多是“官意”。基层老百姓几乎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否决权。《人民论坛》杂志有调查显示:7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症结”是“考核主体缺乏民意性,缺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评判与监督的渠道与机制”。
从上到下的考核评价,增强了官员对上级负责和服从的理念,某些官员往往是眼睛向上,为了自己的“前程”,工作中只揣摩上级意图而漠视民意,只联系领导而脱离群众,只想着把自己的政绩“做足”给领导看,无暇过多顾及百姓需求和实际问题。于是,为捞个人政绩,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甚至虚报、造假,或是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等,最终滋生官场虚假、浮夸的不良风气。也使政府的许多行为都处于“黑箱”之中,严重阻碍了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党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衡量干部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就应该是老百姓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作为被服务对象,一个干部的工作是否真正做到造福于民,让群众得实惠, 群众也最有切身体会,最有说服力,最有发言权。
陕西把群众满意度引入政府工作考核,让百姓有机会站出来,对政府和官员的所作所为评头品足,建言献策,进而问效问责,能强化官员责任意识,眼睛不再只向上也向下,把工作的注意力从“唯上”转到“唯实”上来,把工作重心从注重形象、政绩转到关注群众呼声上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无疑是一支医治“不在状态”官员身上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冷热病”、好大喜功的“虚假病”、与民争利的“贪占病”、不思进取的“懒惰病”、讲究排场的“享受病”的良药。同时,它也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官员与公众的距离,有利于广开言路,融洽干群关系,改善的政府形象。
把群众满意度引入政府工作考核,是对传统“自下而上”评价地方政府和官员绩效的一项重要突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如何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官员考评的主体,使人民从理论上的主人成为制度下的主人,除了要不断拓宽民意的表达和监督渠道,评议后如何处置干部,都应让人民群众唱主角。只有让“民评官”上升到“民选官”、“民罢官”,让民意具有实实在在的杀伤力,才能使官员对民意产生敬畏感,使官员真正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 使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