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干部别把自己当领导
日常生活中,干部别把自己当领导
“广西公务员暴打门卫”的网贴和视频热传,打人者和被打者身份的强烈反差,施暴者高喊“我是局长”的嚣张气焰,在很大程度上是此事引爆网络激愤的情绪点。从最牛团长夫人宣称“我们都是有身份的人”到广州某行业公安系统车辆醉酒驾车后驾驶员称“我是党员、公务员”,到河南伊川交警队人员打人时的“我爸是公安局长”,这些事件成为一时热点甚至公共事件,正是因为语言折射出“领导干部”这一身份本身的骄横和权利素质的低下。
京华时报评论员张铁认为,“领导干部这一身份不该给当事人带来额外的处罚,更不能因之而免予应有的处罚。正如柳州市国税局的新闻发言人对此事的说法:‘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打人都是错误的。’更进一步的表述是,不管是不是一名国家干部,打人都是错误的。在这个层面上,焦点并不在叫喊‘我是某某’。
然而,少数领导干部经常忘记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的切割,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了高人一等的筹码,把职务的影响当成了享有特权的必然。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些人处身工作岗位时的颐指气使,养成了强大的心理惯性;工作之外的种种麻烦,也可以因职务之便而摆平,因而才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肆无忌惮。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职业身份也并非与打人事件完全无关。领导干部的岗位要求中,德本身就占很大的比重。违法之人,受法律制裁;无德之人,受道德谴责。有了‘领导干部’的身份,违法与无德,就必然要多接受因这一职务身份带来的处罚,正如广西一事中工会副主席面临的通报、停职的处理。
领导干部混淆了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的界限,出问题的将不仅仅是一两次人际纠纷。在一些利益输送与交换中,如果不能分清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职务关系与个人关系,难免会把红包、财物等当成人情,走上伸手被捉的不归之路。”
那么,如何将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切割好,在领导们的日常生活里,如何处理“领导干部”这一特殊身份,这就成了一个现实而又极值得探讨的话题了。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