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票决干部勿忘民意
公推票决干部勿忘民意
赤心木
赤心木
江苏省无锡、南通、宿迁三市刚刚到任的市委书记在政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他们均为江苏首次通过公推票决产生的省辖市市委书记。 “公推票决,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意义非常重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连连感叹,将为今后干部选人用人逐步走向民主、走向程序化制度化开了一个好头。(《中国经济时报 》4月20日)
江苏此次公推票决的特点是两轮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第一轮由省委委员及候补委员、在南京的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省管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等共222名领导干部参加了首轮民主推荐,从1127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推荐出10名人选。第二轮由在苏工作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中央纪委委员、省委委员及候补委员、不是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省级领导干部以及正省级老同志等118人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确定了6名差额考察人选。
很久以来,我们选用干部,尤其是党内干部,一般都是由上级任命,官员是清是贪、是庸是能,基层群众几乎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否决权。
在这种在干部选用机制缺乏民主和民意的情况下,某些官员往往是眼睛向上,为了自己的“前程”,只想着把自己的政绩“做足”给领导看,无暇过多顾及基层需求和实际问题。于是,有的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对上百般奉迎,对下百般欺压;有的谋假绩,做假事,急功近利,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出现了“‘注水式’政绩、‘包袱式’政绩和‘媚上式’政绩等等。
这种风气的形成,归根结底在于决定干部“饭碗”和升迁的权力不在人民群众。我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如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选用干部。“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应该说,作为被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对一个干部的作为最有切身体会,最有说服力,最有发言权。领导好不好,要让群众说了算,而不是让“数字”说了算,领导的上级说了算。
江苏公推票决产生的省辖市市委书记,在国内可以说是首次,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推动党内民主、进一步深化干部选用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但从这次参与票决的组成人员看,基本都是省、厅级以上干部,官员的选用还都是“官意”,缺乏民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选举面,扩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样提高公推票决干部的的公开度、透明度和公信度,才能真正显示民主政治精神,有效增强干部的民生意识,把工作的注意力从“唯上”转到“唯实”、“唯民”上来,把工作重心从注重形象、政绩转到关注群众呼声上来,把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