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核关键要动真碰硬
公务员考核关键要动真碰硬
○赤心木
○赤心木
以前,公务员考核一般都是年终“算总账”,但是由于平常缺乏考核细则和考核数据,多数公务员考核都由“总账”变为“空账”、“虚账”,考核流于形式。 日前,河南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的130个机关厅局开展公务员绩效考核试点工作。新的考核制度,将把考核结果同公务员的“帽子”、“面子”和“票子”相挂钩,并严格落实惩罚措施。(《河南商报 》5月18日)
近年来,公务员招考“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第一考”,招考比例连年创出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务员职业的“超稳定性”。长期以来,除非犯了大错,否则考上公务员就基本上等于进了“保险箱”,拥有了长期饭票,捧上了“铁饭碗”。 由于公务员能上难下,缺少危机感,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务员滋生出腐败、懒惰、官僚习气等一系列的弊病。这些,不但使公务员队伍日益臃肿,更使得政府工作效能饱受诟病,造成整体形象不佳。
河南省对公务员实施绩效考核,细化、量化公务员考评,增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可操作性,避免考核流于形式的做法值得肯定。这起码有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解决公务员队伍臃肿。优胜劣汰,一些能力差、文化水平不高、作风不实的公务员得到处理,将利于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结构优化,起到精简公务员队伍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工人在工厂表现不好饭碗就会不保,公务员也应一视同仁,否则就是对他人的不公平,是社会制度的一种不公平。三是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让“铁饭碗”变成“泥饭碗”,让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能再端着铁饭碗“好吃好喝”,可以增强公务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廉洁自律,保持队伍的活力和干劲,解决懒、松、散等现象,打造出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但不管年终考核还是绩效考核,制度再好,关键在于执行。长期以来,公务员年度考核,在实施中往往总是被“友情操作”。大都是本单位干群相互之间考评,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都不得罪人。在一些单位更是走过场,填个表、盖个章、签个“合格”,皆大欢喜。甚至出现了拿考核送人情的现象,考评优秀单位和个人“轮流坐庄”几乎成为“潜规则”。对一些公务员违法违规问题,一些执纪者也是“睁一眼,闭一只眼”,使得国家公务员考核规定几乎是名存实亡。据人事部统计,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自1996年实施至2003年的8年间,共有1.9374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年均不到2500人。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公务员年辞退率仅约0.05%。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让公务员考核规定真正发挥效力,除了要细化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程序,将最终的评价权交到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手中,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执法执纪者严格按规章办事,对公务员考核规定要动真格的,不能手软,使每一个理应被处分或辞退的公务员都受到应有的处理。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不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在执政过程中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对于保证政令畅通,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严格执行公务员考核规定,强化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的威信和效力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才不至于沦落为一句空话。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让公务员考核规定真正发挥效力,除了要细化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程序,将最终的评价权交到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手中,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执法执纪者严格按规章办事,对公务员考核规定要动真格的,不能手软,使每一个理应被处分或辞退的公务员都受到应有的处理。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不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在执政过程中是否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这对于保证政令畅通,增强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严格执行公务员考核规定,强化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的威信和效力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才不至于沦落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