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自觉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
领导干部要自觉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问一下:普通百姓靠什么挣钱,有稳定的岗位没有?普通百姓怎样看病,诊断检查需等多长时间?普通百姓的孩子怎样上学,在本地还是在外地择校?普通百姓怎样住房,是租赁还是购房,买一套房需花多少钱?普通百姓怎样出行,是坐公交、搭班车还是乘出租?农村群众办多少事要到城里来,希望政府在农村办些什么事?……如此等等的许多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知道么!
领导干部如何回答这样的提问,我们无需妄作猜测。只是,目前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个是,我们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生活状态与普通老百姓明显不同,而且有差距愈拉愈大之势。领导干部出行有公车,一路顺风直达目的地,而老百姓要乘班车、挤公交,免不了等待、误点、费时;领导干部为坐上高档一些的车、拥有一套甚至数套房产而追求,而低收入的老百姓往往为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栖息地、为获得社会保障资格而奔波;领导干部将子女送到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省、市级城市去上学,收假放假有车接送,而大部分老百姓的孩子只能就读于县、乡教育质量较次的学校,少数群众还为子女在本地上学的基本生活费而犯愁;一些领导干部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看病可以不排队,做手术可以安排技术最好的医生,而普通百姓为就诊挂号忍受病痛折磨等候数个小时很寻常……彼此处在类似“两重天”式的状态下,领导干部怎能了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另一个,与我们的政治生态中的不良风气有关,要了解社会底层的真情实况很难。除了极少数“官气”十足、养尊处优、稳坐机关的人,大多数领导干部是希望掌握基层情况、了解社情民意的,也愿意到群众中多走走、多看看。但是,由于一些领导在下基层过程中很看重下级对自己是否周到和尊重,也由于下面的一些干部在接待上级时怕出漏子、怕留不下好印象,致使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触的群众范围极其有限。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下去时被下面的党政领导陪着、围着、拥着,路线是提前安排的,看点是事先选好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怎样说话也是经过训练的。逢年过节去基层慰问,接触的也是一小部分群众。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与广大群众之间其实是人为隔绝的,难以了解详实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知道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所思所盼、冷暖疾苦,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简直是不可能的。长此下去,领导干部在感情上与普通群众将会越来越远,制定的政策将越来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我国古代的晋惠帝,长期深居宫闱、骄奢淫逸,听到大臣报告说有地方发生饥馑,老百姓无粮吃。晋惠帝不知民情,反而问臣下“何不食肉糜”。如果我们越来越不了解基层社会,不知民间疾苦,类似的历史笑话重演也不是绝无可能!
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管从感情上愿不愿意、从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上能不能适应,为了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主动地、经常地、想方设法地去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可以说,这样去做,是我们政治上的一种清醒和执政的一种自觉。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越好,越要多到还有困难的普通百姓中去,真诚和他们促膝交心,尽力为他们排忧纾困,这样我们心里才可能踏实。从自身做起,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努力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轻车简从,务实求真,上级不干扰基层和群众,下级不奉承上级领导,才真正有助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工作之余,也不妨放下身驾,做个普通患者到医院去看病,当个普通市民去坐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到普通群众场合去侃大山,从中体会和把握老百姓的情绪动态、思想脉搏、呼声期盼。像这样自觉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才可能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更好地去做决策、抓工作。(杨 越)来源: 新华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