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当走出“风暴”的局限
治庸当走出“风暴”的局限
傅淞巍
傅淞巍
近来,多地向公务人员的慵懒开刀,武汉市的力度尤大。4月,武汉市 “治庸办”暗访了该市14家职能部门,发现上班迟到、上网、玩游戏、炒股、聊天和脱岗等现象29起,有的公务员因为上班吃早点而被罚近万元。
武汉市的治庸之举出自杜绝机关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紧迫感,也出自优化投资环境的危机感。一市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水中行船,每个公务人员都是船身的零件。让每个零件都高效运转,及时拧紧脱节的零件,清洗生锈的零件,修复破损的零件,航船方能“风正一帆悬”,开足马力破浪前行。
当武汉治庸全面推开,自然赢得公众的赞许和鼓励,但也不乏疑虑之声,担心这是一场风暴式的行动,风暴来得急,去得也快;担心此次行动由市领导发起,摆脱不了“人走政息”的结局;担心初始大刀阔斧,遇到困难和阻力时缩手缩脚,最终落得无疾而终。因而,武汉要想成为 “治庸范本”,必当冲破“风暴”的局限,在细节的落实和整体的推进上有章有法,化解人们的下述疑虑。
万元罚单是否小题大做?万元罚单想必出自当地的相关条文,在治庸之初有此大动作,也会有振聋发聩之效。不过处罚的数额应视慵懒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定。如果慵懒行为致使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甚至已落地的企业因 “水土不服”而外迁,那么开出高于万元的罚单也不为过。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治庸、治懒治到了点子上。
问责官员是否一碗水端平?有岗则有职,有权则有责。治庸行动针对的是慵懒导致的失职、失责行为,应当不管官职大小,一视同仁。某种程度上说,官员的级别越高,慵懒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敢于碰硬,一碗水端平,问责方有震慑力、公信力。
“治庸办”是否昙花一现?与“马上就办”办公室一样,“治庸办”很可能是个临时机构,主要是在强化一种施政理念。其实,“治庸办”的寿命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畅通对慵懒行为的投诉渠道,让日常监管硬起来。当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成为常态之时,人们对“治庸办”的消失就不会感到遗憾了。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