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调研不能靠“排演”

 
调研不能靠“排演” 
 
司马童
 


   最新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登出文章:不良作风影响决策。文中指出,“安排性”调研多、习惯于“替民做主”、批评与自我批评少,是目前影响党政机关决策的作风“顽疾”。
   调查研究的本意是为了看到实情、观到原貌、听到真话。假如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所见所闻”,也是像春晚节目一样,需要经过提前审核、精心布置、多次排演,才能浓妆艳抹地端上台面,这样的调查研究,还有多少求真务实之风,又能获取几许一线真实资料,又能发现多少实际问题,最终究竟能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多少帮助?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
   “调研基本靠排演”的顽症在少数地方频繁出现,固然有某些调研官员好讲排场、愿观“美景”、乐闻“喜报”的自身原因,但最主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升职基本靠官意”的潜规则使然。少数基层干部所谓“平时工作再好,还不如关键时候领导肯定重要”,正是这一问题的表现。群众怨声再大、意见再多,终究很难影响自己头上“乌纱帽”的升降予夺;当地问题再多、困难再大,也可以通过精心彩排上演一出暂时的“和谐乐章”,因为调研者的感受和“旨意”,常常是一言九鼎、“官运攸关”。对此,因受贿被判刑的四川省泸定县原县委书记黄文就有深刻体会:有一位领导的车队路过泸定,公路边有点垃圾没有清理干净,自己立即被上级斥责“连面子工程都做不好”!
   “排演式”调研、“安排性”调研的弄虚作假,就算瞒得了上级,也绝对逃不过基层群众的雪亮眼睛。因为,这样的“布景式”调研,有很多根本离不开群众不情愿的“友情客串”、“共同配合”。不知那些“导演”群众说假话的官员有没有想过,群众怎么看待你们,又怎样看待我们的党和政府。
   “下基层”不是“吓基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调研指导,是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材料、经验,寻找指导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研者和被调研单位必须明白调研的意义所在。只有真正把民意民声视作考核官员政绩才干的重要参考,“排演调研”才能绝迹,才能更好地指导发展。
   (中国廉政网——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