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杨善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杨善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杨善洲的事迹一经报道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近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又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杨善洲作为一个党的地委书记,在他的身上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
    我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在老百姓的口中最能得到体现,在他的家乡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作为地委书记,他退休后原本可以到省会昆明养老的,可是他却回到了老家,在那个疯狂年代被砍伐一光的荒山上植树造林,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一住就是9年。为了节约造林资金,他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到村寨路上捡牲畜粪给树苗做底肥。22年来造林价值超过3亿,他不从林场领取报酬。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这样的干部老百姓怎么不留念?不欢迎?随意当他离开的时候,人们用歌咏在心底为他树了一道丰碑!
    杨善洲在当地为书记的时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谁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帮着嫁接。这和我们一些干部下乡前呼后拥,警车开到生怕和老百姓亲密接触成了天壤之别。他的家在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有100多公里。他在职时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回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到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着我们的干部公车私用不讲,还要豪华漂亮又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杨善洲做了一辈子“大官”可是妻儿子女依旧在农村,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他家的房曾经是全村最差的。他不是没有财力,而是把他的钱“散”到困难群众哪儿去了。他常说共产党人并非不体恤亲人,不讲亲情,但群众有困难,怎么能够只顾自家过好日子,而不顾群众利益呢?他说“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你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骗人的假话吗?”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党的干部的利益观,只有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群众才相信我们党,跟着我们党走,杨善洲就是群众兴头上的一盏明灯,把党的信念和温暖带给了群众。
    杨善洲走了,可他60多年为人民服务的生涯,留给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习杨善洲同事的情怀,牢记党的宗旨,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肖勇)
 
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