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农民书记”的称谓
有感于“农民书记”的称谓
向贤彪
向贤彪
杨善洲的事迹感人至深。按说地委书记“官”也不算小了,但他总是跟农民贴着心,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边干活边唠家常。久而久之,犁田插秧、割谷打场等农活“十八般”武艺,他样样都能,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书记”。
这称谓之中有“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打开人们心灵之窗的金钥匙。杨善洲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他总是一副农民装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与群众促膝交谈,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带着对待父母的感情来对待群众。事实说明,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生情。正是在与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中,他能听到真话,了解到实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因而受到人民群众衷心爱戴。时下有的党员干部恰恰不大愿意走进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而是习惯于通过看材料或听汇报来了解情况。“锅不热,饼不贴”。这种做法不仅难以了解到真实情况,久而久之还会淡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走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道路。
这称谓之中有“真经”。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群众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杨善洲的眼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最根本、最管用的工作方法。他总是把基层当做课堂,把人民群众当做老师,经常在基层向群众问计问策,不断丰富自己的政治智慧。实践证明,只有自觉像杨善洲那样,具备“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的胸怀、明察秋毫的眼光、虚怀若谷的品格,老老实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从群众中汲取养分,多在基层中发现“金子”,才能把思路方法搞对头,把群众所需所盼作为做决策、干工作的重要依据,真正办出舒人心、服人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
这称谓之中有“真理”。一个“农”字,给杨善洲画了一幅像。他当官没有官样,不打官腔,就像农民那样纯朴、勤劳,并且真心爱农、勤于精农、一心为农。“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杨善洲不是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把职务当做晋升的阶梯,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理想、一种事业,把工作标准定到最高,把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把工作劲头鼓到最足,因而无论在任还是卸任后,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民造福、为党增辉。这种“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的品格,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既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又折射出人格的光芒。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员干部只有具备这样的品格和追求,才能甘当孺子牛真心爱民,扑下身子铁心干事,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再难的任务也可以完成。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任务重、压力大、党和人民的要求高。党员干部要完成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就应该像杨善洲那样,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境界,以追求事业的态度和精神干工作,以研究学问的态度和精神干工作,以寻求乐趣的态度和精神干工作,以坚守阵地的态度和精神干工作。在深入基层和深入群众中,就能少一些“官气”,多一些“民气”;少一些暮气,多一些朝气;少一些俗气,多一些正气。如此,才能增底气、出生气、聚人气,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