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说“礼金”
端午节前说“礼金”
六月,农历端午即将来到。虽然它不比中秋、春节,在我们的年节习俗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但还是不得不让人联想“礼金”这一中国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节前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
“礼金”,本来是礼尚往来,是亲朋好友在逢年过节、乔迁新居、婚丧嫁娶、生病住院时互相走访,表示的一点心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现在,这种传统异化为领导干部收受礼金的权钱交易,具有明显的受贿性质。
治理领导干部收受礼金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从思想上、从源头上、从制度上、从体制上寻求突破,妥善解决送礼受礼问题。
一要加强廉政教育,解决好“不想送”的问题。市场经济现实条件下的人,包括领导干部,是受过传统熏陶的文化人,是有思想觉悟的政治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自然人,也是有利己倾向的经济人。客观实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使一些人遇事权衡利弊,寻求利益最大化。因此,解决礼金问题,首先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而境界的提高就是靠教育。要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纪律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使大家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能为,改造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其能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淡薄功利意识,增强公仆意识。
二要改革人事制度,解决好“无需送”的问题。选拔任用干部一律实行民主选举制,公开竞争制,废除上级任命制,将干部任用权交给民众。把干部的选拔、培训、调动、考核的原则、标准、范围、程序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变“长官意志”为“公众意志”,铲除权钱交易的土壤,真正实现选拔任用干部上的公开、公正、公平。
三要改革财政制度,解决好“无法送”的问题。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从资金上断绝礼金的财源,使送者无钱送。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着手,改革体制,建立机制,强化管理,严肃纪律;要加快推行部门预算,将所有收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要改革专项资金拨付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简化拨款手续,保证专款专用;要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认真清理各种资金来源渠道,严禁设立账外账,坚决取消“小金库”;要限制“一支笔”审批,坚持集体审批,必要时,部分取消包干制度,实行统管;要改变上级出政策、下级找资金的状况;要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实现对所有预算内、外资金的全方位监管,斩断送礼财源。
四要强化监督制约,解决好“不能收”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设置权力,减少社会公共权力部门的数量和规模,科学、合理地分解权力,避免权力过分集中。要实施“阳光工程”,避免暗箱操作,将经济活动、公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有效的监督之下。畅通渠道,搞好行政投诉、专项投诉与党政“一把手”公开电话、政府电子信箱等监督载体,重点监督那些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不高的部门和单位。要强化社会对党政官员腐败行为的监督,披露各种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使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企业职代会和村民大会的监督作用,从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要加强纪委的监督职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要查处违纪行为,解决好“不敢收、不敢送”的问题。一方面,要严肃处理收受者。领导干部不准收受直接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主管范围内下属单位和个人、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金。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拒收的,必须在一个月内登记交公,逾期不交的,要追究责任。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因为领导干部的工作关系收受礼金的,要追究领导干部本人的纪律责任。凡违反规定收受的,不论数额多少,一律要处理。另一方面,要严肃处理送礼者。送者与收者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促成的利益共同体,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源流。但从权钱交易本身来看,送礼是主动的,受礼是被动的,“礼金”的基本流向是有钱的流向有权的,权小的流向权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送的就没有收的,送的存在就会培植收的。因此,对送礼金者,要从严处理,用公款送礼金,数额巨大、影响恶劣、屡犯不改的,要从重或者加重处理。 (网友:努气冲天)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