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三公经费”夺冠应掌声鼓励
海关总署“三公经费”夺冠应掌声鼓励
舒啸
舒啸
海关总署近日公开了“三公经费”账单,数据显示全国海关系统去年“三公”决算达到5.03亿元,超过中国科学院去年2.87亿元的“三公”支出,目前位居第一。今年海关系统财政预算拨款总数达到5.12亿元,也是目前为止公开“三公经费”数额最大的部门。(7月22日 京华时报)
被媒体形容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目前已过半程。截至21日,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55个部门对外发布“三公经费”情况。其中,海关总署、中国科学院等6个部门的“三公经费”突破亿元,国务院扶贫办去年“三公”支出最少,仅为144.94万元。从目前公布的50多个中央部门的数据看来,海关公署去年的“三公经费”开支勇夺冠军。
且慢批评海关总署“三公消费”夺冠!
已经公布的50多个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数据相差悬殊也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为什么中国红十字总会公布的“三公经费”仅为152万元,还是引发广泛质疑?
部门性质不同,“三公经费”肯定会有差异,部门机构大小、人员多少也会直接影响到“三公经费”的开支数据。
在情况说明中,海关总署指出,“三公”支出反映的是全国海关系统的总体支出。其中不仅包括海关总署本级,还包括46个直属海关单位、600个隶属海关和办事处及4000个通关监管点。海关实行垂直管理,下辖机构多,监管区域大,大多机构设在沿海、沿边等边境地区,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海关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税收征管、贸易监管、打击走私等任务,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
对于一个每年为国家创收1万多亿的政府部门来说,开支几个亿的“三公经费”似乎也不过分。
且不说海关总署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真实性如何,水分多少,单凭其敢于将数以亿计的“三公”开支公之于众,就显示出了其莫大的勇气,完全应该掌声鼓励。如果其数据确凿的话,那就更应该热烈鼓掌了。
在我国,“三公消费”指的是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购置及运行公务车、进行公务招待所产生的消费。由于“三公消费”普遍存在,数额庞大,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政府政门既然是公共管理机构,“三公消费”肯定是要有的,只要在合理的水平和范围之内,也无可非议。考察一个部门的“三公消费”是否合理,则一定要综合考虑部门性质、组织机构、人员多少等各方面因素,人均开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公布“三公消费”并不能只停留在“晒账单”的阶段,而是必须进行审计,质询消费的原因、判断是否有浪费或违规的行为,进而取得社会监督的作用。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