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三公消费”改革为何总是仅生涟漪

“三公消费”改革为何总是仅生涟漪
管荣保 

 
  “三公”消费一直是中央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热点归热点,无论你讲得多热闹,可实际生活中,“三公”消费的量似乎也没有因此而减少,风似乎也没有减弱的势头。在公布的中央机关“三公”经费中,一些部门的公布数据表明,其三公消费的数据就有明显增加的现象。而在地方,也似乎也存在说归说,做归做的情景,“三公消费”改革何以出现仅仅产生一点“涟漪”,而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遏制的现象呢?
  中央要求中央机关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地方也要开展“三公”经费的削减,有些地方还下达“三公”经费削减刚性指标,有的至少年减少或节约20%左右。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区或单位部门的“三公”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不仅反映一些领导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相关要求,也没有将削减“三公”消费作为建设节约型、廉洁型政府,建立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些领导迫于上级要求或社会公众的压力,或坐稳位子的需要,也强调“三公”经费要进行削减和改革。出于某种需要,嗓门喊的一点也不低,也许他说的是一时的真心话。也许出于一时的考虑,的确觉得有必要对“三公”经费进行管理。然而,一旦面临着自己的个人利益时,那么人性的自私面就会暴露出来:公车用着多方便,不仅自己方便,亲朋好友用着也方便;公款吃喝不仅为单位与上级领导打好交道,也能为自己个人方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款旅游是名利双收的事,在单位为自己赢得口碑,在自己可以免费旅游。一些领导认为,只有钱不装进个人口袋,多花点,没有关系。甚至三公消费的增长,还在本单位为大家留下这个领导很“人性化”的“美”名。因此,“三公”消费管理雷声大雨点小的原因,也在于其中的有利可图。
  目前公款消费之风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余风尚在的原因是由于“三公”消费有存在的空间。一些上级部门下来指导工作,如果你小气,好,无论上面有什么好处,物质的、资金的、项目的、甚至或先进或职称的名额都没有你的份。因此,一些部门或单位还会以明文的形式下达要求,要加大对上级来人的接待和消费力度,无非是想借此为单位为个人争取好处。这说明“三公”消费还是大有市场或存在空间,如果上级领导义正词严拒绝下面这种公款消费,我想,谁也不敢这样拿纳税人的钱在滥做人情。当年老一辈领导人到群众家里,在群众家里吃饭掏饭票不也很自然吗,群众或下级也会在他们的感召下,接受他们的这种消费方式,不仅没有得罪这些“大人物”,还与这些老革命家建立了血肉联系。而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嘴上一套行动一套,说穿了,是自私主义作怪。无非内心不宁静,想借此得点好处而已。如果没有了私心,我想,别讲“三公”消费的削减,就是取消都要能办得到!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了我们的一些制度不健全,缺乏规矩,人为因素太多,给一些个人的权力增加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也就给增加“三公”消费开辟了路径。
  如何治理“三公”消费,管理好“三公”消费,首先要管理好“一把手”,要让“一把手”担负起治理三公消费的主要责任。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进行“三公”消费的恐怕主要是“一把手”,因为最后得他自己签字报销。要让“一把手”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能管住自己。只有提高他们的觉悟,遏制住他们的“三公”消费行为,才能刹住“三公”消费的乱象。因为如果一个单位“一把手”在开支方面滥,也不可能管理好本单位的“三公”消费,因为样子在,大家只要学着画就行了。
  同时,光靠自觉还远远不够,只有制订严密的制度才能让“三公”经费管束更加严格起来,刹住“三公”消费的乱象,而且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大。有些部门为了躲过“三公”消费的名目,将经费下拨到下属单位,然后,再在下属单位开支,表面上本单位没有“三公”消费或开支减少了,实际上用了障眼法。这种行为与治理“三公”消费精神严重相违背,只有严肃查处才能遏制住这种势头。或规定“三公”的标准、或取消公车、或严格规定消费的程序,要通过制度层面真正控制三公消费,堵住资金的流失,也让人民群众建立对于政府的信任。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