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清庸源才能去庸官

 
清庸源才能去庸官 

  治庸问责的滋味,漯河市郾城区的一些干部有切身感受。
  59人被问责,涉及科级干部8人、中层干部9人、一般干部42人;其中,免职1人,停职检查2人,效能告诫1人,诫勉谈话2人,通报批评53人。该区纪委书记表示,治理“庸、懒、散、软”等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专项行动,将一直持续下去。(见9月8日《大河报》)
  治理庸官,在全国各地早已如频仍季风,并在今年4月的武汉“风力”空前。“治庸问责”必须“伤筋动骨”,查处典型案例不仅要问责当事人,也要问责相关单位领导,绝不容忍“庸班子治庸”。秉承市委书记如此要求的武汉,以强悍的治庸手段,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虽然不同于武汉的急风暴雨,但郾城区的做法也可圈可点。在治庸的同时,如果能彻底弄清庸从何来,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治庸范本将在郾城区诞生。
  一边是持续打击式的治理庸官,一边是庸官的推陈出新,治庸为何“电视连续剧化”?原因在于治庸时,我们习惯于停留在就事说事的层面,甚少认真想过庸官是怎样炼成的。
  庸官的炼成,并非一己之力,根源是现行制度的缺陷,“惯”出了庸官。只要不出事,碌碌无为稳坐官位;能上却难下,“上来”等于进了保险柜;混日子的“太平官”很少、很难被问责。即使问责了,囿于制度,处罚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我问他们能不能干?他们犹豫半天。我说,不能干现在就换人了,正好常委都到齐了,你房产局长就不要干了,直接讨论换人,后来他们咬牙切齿地说能干。”哈尔滨市委书记就保障房建设的这番体会告诉我们:去庸官必须清庸源,问责触动根本,督促切实有效。只要弄清庸从何来,根本性的治庸制度必将油然而生,何患庸官?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