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浅议贪官的六大心理“疾患”

 
浅议贪官的六大心理“疾患” 
 

 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和心理支配的。对于贪官而言,在其种种所作所为背后,既有监管、制度缺失的弊病,又有外界引诱的原因。但从其内心深处加以剖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贪官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患”。据笔者观察和比较分析,主要有如下六大心理“疾患”。
  一是为己心理。此类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管做什么,皆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出发点,把名利看得高于一切。表现在做事上,凡是有好处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争着上、抢着干,对自己无利可图的事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实在不能推的,就消极对待、应付了事;表现在生活上,爱贪图便宜,见钱眼开,把“不拿白不拿、不占白不占”当做信条,挖空心思打集体的主意,吃、穿、用全赖在公家上,把单位当成自家的“取款机”。 “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一旦这种为己心理在内心扎了根,精神追求就会滑坡,法纪意识就会淡化,进而就会慢慢滑进腐败的深渊。现实生活中那些“蚁贪”即是例证。
  二是攀比心理。比较思维是人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比较得当,会激发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但是,一些干部却是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盲目攀比,工作上同人比,别人不如我;待遇、级别上同人比,我不如别人;有的还与老板、大款作比较,觉得他们能力不如自己强,凭什么有那么多财富?于是越比越觉得自己吃亏,越比越觉得自己划不着,这种比,比出了消极,比出了怨气,比出了红眼病,最后走上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歧途。正如许迈永在其悔过书中所说:我对经济上总不满足于现状,心态不平衡,时常有一种攀比思想,与老板比,与高收入阶层比,越比差距越大,越比心态越不平衡。一句话可谓道出了这类贪官典型的攀比心态。
  三是回报心理。一些干部,经过很长时间的奋斗,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代价,才走上领导岗位,所以,一旦大权在握,只当是自己忍辱负重换来的,全然忘记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手中的权力就是自己“挣”来的私有财产,本应为群众服务的事情,错误地认为“我帮你办事,你就应该感激感谢我”,所以,只要感谢“上门”,理直气壮当仁不让,心安理得一一笑纳,以致“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把权力变成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这种人看来,这一切都是自己过去努力和付出后应该得到的“回报”。
  四是侥幸心理。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腐败官员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因此常有腐败官员频频折戟落马,应该说这对每一名干部都会有所警醒和震慑,但为何还是有不少人如飞蛾扑火、前“腐”后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心存侥幸。有的人起初收受贿赂,往往内心尚有所不安,但时间久了见没事,便认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被组织上和他人发现,且认为可以侥幸过关,安全着陆,于是变本加厉,胆子越来越壮,胃口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还有的人自恃背后有可靠的靠山或者相信权力可以“摆平”一切,所以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在贪腐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五是报复心理。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人平常踏实、肯干,表现积极,但却是动机不纯、心态不正,在这些表象背后,不是以事业为重,实质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期待今后谋得更大的官职,一旦见自己的提拔、升迁无望,则感到自己过去的奉献、努力与报酬不对称,认为个人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或好处太少,以致心怀不满,甚至忌恨组织、仇恨领导,既然职位晋升“落空”,就在钱财上“捞一把”。于是思想掉头,行为转向,“堤外损失堤内补”,大搞权钱交易,以发泄自己的怨气,求得“心理平衡”。最近媒体披露的荣昌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彭某,用贪污公款的方式进行“报复式腐败”,就是此类报复心理的有力论据。
  六是到点心理。对领导干部来讲,都有任用的年龄、任期规定。一些人本来就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眼见自己快退休或过了新提拔的年龄界限,趁自己在位,抓住机遇,来一个谋私的“最后冲刺”或人生的“经济半小时”。常见的“59岁现象”即是很好的说明。还有的一些人亲眼见到另一些干部在位时廉洁、正派,退下来后生活质量相对差一些,则心生感慨,自认为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吸取到了“教训”,所以不再打算再行正道,放弃自己坚守的做人原则和底线,想法设法把权力变“现”,为今后生活积蓄钱财,到头来还是落得晚节不保,沦为历史罪人。
  以上六种心理“疾患”,不管患上那一种,都可能令自己不可救药、走向毁灭,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当时时加强党性锻炼,筑牢思想防线,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从而有效避免和防止自己染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疾患”。(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