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如何终结“争当贫困县”现象?

如何终结“争当贫困县”现象?
赤心木


       从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三次较大调整。当时确立的贫困县政策的确成效显著,但行至今日,也暴露出“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受访专家建议,贫困县政策思路应做大调整,取消划定贫困县,未来工作着力推进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网 》10月7日)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公布,有网友发现,这份主要用于衡量县域GDP的名单中竟包括多个贫困县。其中,安徽无为县、陕西靖边县、内蒙古准格尔旗等戴着“贫困县”帽子的知名县域,在榜单中的位置还相当靠前,令人啼笑皆非。
       国家之所以确定“贫困县”,是希望通过实施扶贫,帮助一些经济贫穷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与富裕地区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项政策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种丑陋现象也频繁暴露出来。“富县戴穷帽”、“有了帽子不想摘,没有帽子的积极争取”,是人们对当前贫困县认定现状的概括。
        那究竟是什么让大家都愿意争当贫困县呢?财政部农业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这是由于贫困县不愿放弃到手的各种补贴和优惠资源。国家和省里对贫困县有扶持政策,能在国家财政补贴、土地政策、税收减免、农民收入补贴等方面获得相应倾斜和照顾。根据中央的财政预算,仅2011年用于贫困县的扶贫基金就高达到306亿元。不仅如此,按照中央有关部门要求,所有国家认定的贫困县都将得到中央部委的“对口扶贫”。
      另一方面,我国尚没有明确的“贫困县”退出机制,缺乏动态的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一旦某县被认定为“贫困县”,除非该县自行申报“摘帽”,否则将一直能够享受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优待。于是,“贫困”在特定的语境下俨然成了一种财富。一些县一旦戴上贫困县帽子,总是舍不得摘掉;即便已经脱了贫,甚至跻身“百强县”,也一直死抓“贫困县”帽子不放,为争戴贫困县帽子,“走后门”、虚报贫困人口数量等花样层出不穷,努力保持着贫困县的“荣誉”。 
    扶贫的终极目的是消除贫困,进而最大限度追求公平正义,但现在贫困县不以“贫困”为耻,反以“戴穷帽”为荣,整天琢磨着如何在贫困县帽子庇护下向政府伸手,“瓜分”国家的财物,这让真正需要扶贫的地方却得不到帮助,消解了扶贫制度的良好初衷,制造了新的不公平,甚至助长了“贪、懒”风气。当前有很多干部愿意到贫困县去工作,其原因不是奉献,而竟然是因为贫困县每年都有国家财政拨款扶贫和优惠政策,即使当地经济状况年复一年令人堪忧,贫困县的领导也有充分的“理由”应对:谁叫我们是贫困县呢!
       如何终结“争当贫困县”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革扶贫的政策,形成比较完整的贫困监测、评估和退出机制,让扶贫政策和资金用在最需要救助的人和地区。同时,从源头抓起,从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抓起,对“伪贫困县”的领导干部予以严厉的问责,严格的责罚。只有让这些不思进取,弄虚作假者感到切肤之痛,使那些麻木不仁、执迷不悟的人警醒,才能切实杜绝“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