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校园园丁成为校园贪官敲响啥警钟?

校园园丁成为校园贪官敲响啥警钟?
林  伟 

 
  由于中小学教职工常常一人兼多职,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所以腐败案件频发。据新密市检察院统计,2008年1月至今,该院共立案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7件9人,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校长各一名。(2011年10月11日《检察日报》)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园丁、春蚕、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都是教师价值的最真实写照。所以,把校园园丁与校园贪官联系到一起,相信有许多一时都接受不了。然而,残酷的事实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让人不得不来面对。
  那么,校园园丁为何频成校园贪官呢?报道称,10月8日,新密市检察院分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副检察长周学政在接受了采访,在他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子在于权力失去监督。从对教育系统近几年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情况看,具有特殊身份和权力的管理者,如学校校长、财务人员和行政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犯罪活动,是这些案件最显著的特征。
  由此,让我想起英国历史学家阿其顿的一句含义深刻的名言:“权力容易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极端的集权失去监督,必然产生大腐败,这是近几年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一再证明了的一条规律。而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这也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一条经验。
  特别是纵观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大都与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不够有关,难怪一些落马官员在总结自己犯罪教训时总是追悔莫及地说:“假如当初有人给我提个醒,甚至给我一个处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追悔之言虽为时已晚,但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采取预防疾病的措施,很难避免疾病缠身;一个病人,如果医生对他尽是奉承话,从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那他的病怎么能治愈?对那些有犯错误苗头和倾向的干部而言,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及时的提醒和监督,才能挽救他,使他受益一辈子;纵容他为所欲为,就是把他推向深渊。
  正因如此,周学政分析认为,虽然学校内部有教代会、工会等组织,外部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但内部这些组织和部门都是在书记、校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很难落实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又鞭长莫及;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因一人多职现象普遍存在,更是形同虚设。
  由于校长处于教书育人的特殊岗位,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一旦染上“腐败病毒”,社会危害性很大。如此说来,监督,对他们而言,是最高的信任,是最好的保护,是最大的激励,是拯救他们远离腐败之高危的“灵丹妙药”。这正像民谚中所说的“监督松一松,腐败攻一攻”。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此案中吸取深刻教训,把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原则要求落到实处,唯此,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园丁变校园贪官的几率,让校园园丁受益久远。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