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姐”得瑟的背后
“房姐”得瑟的背后
前不久,媒体曝光陕西神木县“房姐”龚爱爱事件,“房姐”涉嫌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对此,陕西省纪委等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相信事实和真相很快会大白天下。类似事件在社会上时有所闻。原安徽省凤阳县公安局局长陶勇利用职权为自己伪造身份证,以方便“拿回扣”和隐匿财产;已经落马的不少贪官中多户口者同样为数不少,如“职级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的女贪官”罗亚平,有12个身份证、15个户口本。公众在惊呼当事人“本领”之大,痛斥其恶劣行径的同事时,是否也在思考,是什么导致这些腐败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体制漏洞。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少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为腐败的滋生蔓延留下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开放,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对户籍登记、转移等事项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是利益诱惑。面对社会和他人财富增长,一些党员干部心理失衡,经受不住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陷入权钱交易的泥沼。为什么“人一有钱”就可以搞N个户口?行使公权力的官员怎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是权力失控。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权力的监督存在缺位和弱化问题,难以有效防范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龚爱爱至少有4个户口,而且这4个户口分属不同辖区,户名均为龚爱爱。户口的办理牵涉多个地区、部门,对当事人相关资料的审核是如何做到一路绿灯?
我想,人为裁量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腐败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提升政府形象的前提。如何杜绝类似“房姐”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一是编织更加严密的制度之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论证,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进行试点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堵塞漏洞,不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曲折过程,但前提必须是在公平的治理规则下运行。
二是筑牢反腐倡廉教育防线。深入开展官员的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打开“落马”官员的履历,发现他们大多有一个由好而坏的过程:刚刚上任,往往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居官日久,则渐生骄惰之心、日染腐败之气,以至于在堕落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仕途一时荣,伟业千古事。党员干部做官只是一时,而为人却是一辈子。
三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完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式的监督体系,增加权力使用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房姐”得瑟的背后我们看到: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在人生旅途上,福不是单行者,而是与祸同行的,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训不仅是对“房姐”之流咎由自取的遗憾,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劝诫警示。(陈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