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读古代“官联”品为官之道

读古代“官联”品为官之道


  古时的官署衙门都有对联,俗称“官联”。古代为官没有施政演说,据史料记载,大约从宋代开始,为官者便在官署衙门撰题“官联”,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政愿、志趣、官风等,或者说是为官之道。
  古代流传下来的“官联”很多,略可分作以下几类:
  一是安民告示。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就打出“罔违道,罔怫民,真正公平,心欺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的告示,并在县衙照壁上撰联曰:“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这种联语带着冷锋剑音,使好人快意、歹徒胆寒。“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这无疑有利于建立威信,贯彻政令。
  再如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是:“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这种联语表明了爱民公正之心,那些想徇私捣鬼的人见了,自当心寒脚软。
  二是执法严慎。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大权,他在道署门上撰联曰:“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十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又,清代吕璜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令时,他的大堂对联是:“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究害了自家。”这种“官联”表明自己官心清明似水,执法既严且慎。
  三是廉洁奉公。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又如,清代赵慎珍的桂林府衙联道:“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古代“官联”,言简意深,除了上述三类外,还有许多是表明政绩昭然,表示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和坦承自己甘负重任、献身社稷的意志和决心,等等。这些“官联”既可与当今的施政演说媲美,同时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李贵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