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交流

陕西高陵:给农村集体“三资”装上安全阀

   发挥村监委会作用,规范资金运行程序,搭建网络监督平台。陕西省高陵县——
  给农村集体“三资”装上安全阀

  花开五月,春满三秦。听说陕西省高陵县农村集体“三资”管得好,记者近日前去采访。
  “我县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乡镇代管制,就是在坚持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将其‘三资’处置事项委托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代为管理。”高陵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王雷向记者介绍。
  摸清底数,明白“管什么”
  为什么要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该县县长范九利给记者列出一组数字:该县近三年369起涉农信访件,253起与“三资”问题有关。“要保证农村和谐稳定,加强‘三资’监管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正如县委书记李毅所说,“我们就是要解决好农村钱怎么花、物怎么管、事怎么干的问题,帮助村干部抵御诱惑,廉洁履职。”
  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这是加强监管的前提。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苏民社向记者介绍,该县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注重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由各村村监委会主任负责牵头成立清产核资小组。小组通过审查村账、清点实物,摸清村集体“三资”金额、数量和用途,然后在各村民小组公示一周,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复议清查结果,形成最终结论后建立“三资”管理台账,报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审查备案。
  规范程序,确保“管得住”
  加强监管,需有章可循。该县先后制定《村级资金核算报账流程图》、《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流程图》、《农村综合招投标流程图》,明确规定村级“三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必要环节、运行程序。同时,还明确规定,村委会对处置村级“三资”事务的决策,须填写《处置“三资”事务登记表》,经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审查、签字、盖章后公示,在村民无异议后方可生效。
  有了完善的制度,乡镇的监管能否到位?
  在姬家管委会“三资”监管中心,记者遇到罗家村报账员罗涛。他是前来办理资金审批手续的,第一关就被卡住了。他拿着一张《村级资金财务支出审核单》请中心审批一笔办公用品和慰问品开支,涉及4600余元。尽管单子上有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签字,但中心的代理会计楚侃还是拒签。原来,罗家村购买的办公用品只有收款收据没有发票。而按照报账流程规定,必须出具正式税务发票才能入账。
  据悉,无论是收支票据入账、资产处置、资源资产发包还是重大招投标,凡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的事项,在乡镇监管中心都要经过规范程序在严密监管下进行。湾子乡东张市村许大伯对记者说:“这就像给‘三资’装上一个安全阀,管得住。这样俺们百姓心里就踏实啦。”
  搭建平台,实现“管得好”
  要真正管好农村集体“三资”,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记者在湾子乡便民服务中心看到,几位农民正通过一台触摸屏查询机查看村里上个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在查询机上,各村资金、资产、资源数量及变动情况等清晰可见,而且还能看见具体的审批流程。王雷称,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都设有这样的查询机。
  “高陵阳光惠民网”也是一条群众监督渠道。据王雷介绍,该网站实现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情况的全程电子监控,对资金超支和资产、资源变动等异常情况,系统可自动提醒。网站系统还具备电子留痕功能,可对账务处理进行全程记录,每笔业务、每个环节在系统中均可追溯、查询。他说:“在这样的监控下,‘三资’才能管得好。”该网站开通以来,县“三资”办已受理群众举报5起,有关乡镇拒付不合理开支7万余元。(王明涛 记者 叱骁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