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暗访”这把利剑
用好“暗访”这把利剑
巴山泥
巴山泥
据报载,广东省徐闻县委书记钟力将“暗访”作为一种工作手段,扮菜贩督察警风、当“的哥”了解治安、探窝点打击私彩、访网吧解救少年,促使当地党委政府推出大量有针对性的举措,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受到群众欢迎。其实,各地各级领导干部中,历来不乏善用“暗访”这把利剑之人。
“暗访”为什么会被各级领导干部如此重视?为什么会如此受群众欢迎?
因为“暗访”可察实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或下基层“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只是精心准备后的“被调研”。见到的亮点,是被刻意选出的;听到的言语,是事先预演的;得出的结论,也必将是虚幻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领导干部以普通群众的身份“暗访”,才能真正融入群众,才能真正感受民生疾苦。这,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当然为群众所欢迎。
“暗访”可解难事,彰显公仆意识。较之随从多、排场大、走马观花的“明察”,“暗访”更容易发现平时不易发现的细微问题、了解群众的困难所在,也更容易及时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难题。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曾通过“暗访”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党员干部应当向革命先辈学习,练好深入群众、通过“暗访”进行调研的基本功。
“暗访”可出对症良方,避免政策空转。“药不投方,哪怕你用船装”。出台政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查准实情,只是依据汇报、资料等途径制定措施、出台政策,难免闭门造车。而通过“暗访”掌握到真实情况,了解症结所在,才能知道该从何处破题,才能对症下药,出台真正对群众负责、将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的好政策。
“微服私访”在古代曾造就佳话。今天,很多领导干部早已认识到“暗访”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但要用好“暗访”这把利剑,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要解决“怎么访”的问题。去什么场合,就要以什么身份,与普通群众无异。不摆架子、不打招呼、不发通知、轻车简从,一竿子插到底。二要解决“访什么”的问题。要围绕地区稳定发展大局,“暗访”政策措施落实、干部作风、群众生产生活等情况。三要解决“访后怎么办”的问题。发现问题,要督促整改、及时解决;发现作风懒散、“吃拿卡要”、失职渎职甚至贪污腐化的“坏”典型,要予以查处;发现业绩突出、群众称许的好干部,要予以表扬;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建章立制,建立预防问题发生、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