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怕出错”心态值得重视

 
“怕出错”心态值得重视
 
江边观察者

  开拓奋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历来是党提倡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样好的传统和作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怕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直面矛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尽到自身努力。
  现今,以上提到的好传统好作风在党政机关之中逐渐开始变得“稀有”,一些党员干部的做法与之背道而驰,个个做事“畏首畏尾”、“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更有甚者,领导交办才做,领导不说就不做。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广泛存在,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往往贻误时机,受损失的最终是党和人民的事业。
  所以会出现以上所说的情况,就在于当下党政机关中蔓延着的“怕出错”心态。这样的心态,本质就是缺乏担当精神,表现就是“停滞不前”、“左右观望”、“怕这怕那”,担心由于自己多干活儿而出错受到批评甚至是处罚。在一些干部看来,保持住“怕出错”的心态,做事情反而会很“稳当”。没有什么“过错”,别人也就抓不住“小辫子”。即便是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也能够推脱责任,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否则,做得越多就有可能错得越多。何苦而为之?
  “怕出错”的心态,反映了一部分干部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心理。这些人成天想的不是如何抓好手上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想着如何当个“太平官”。至于福利待遇,该得就得,一分不少。于是乎,他们碰见困难就躲,遇见麻烦就退,工作也是“按部就班”,毫无热情,没有创造性。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怕出错”的心态居然在党政机关当中还有一定的市场。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喜欢这样的“四平八稳”式工作方式。如果有人提出什么新颖的想法,主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会被认为是“刺儿头”,受到领导的批评甚至是排斥,套上此人“不稳重”、“不成熟”、“异想天开”的“罪名”。
  “怕出错”的心态实在是要不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的公仆性质。既然身为人民公仆,就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体现在工作当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不断破解事业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直面矛盾,这应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强有力体现。
  “怕出错”心态必须得到纠正,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第一,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责任意识。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深深地明白:开展工作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加自信。共产党人,就该有担当的责任意识,正确对待个人荣辱,放下思想包袱,凡事不患得患失,心中永远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
  第二,要允许党员干部“犯错”不可“动辄得咎”。只要是严格按照党的纪律和各项法律法规办事,组织以及领导就该充分发扬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保护积极性,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尝试、乐于尝试,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饱满的热情去开展工作,用不畏艰难的勇气去直面矛盾,而不是去打压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倡导所谓的“知足常乐”的错误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样的辩证法同样适合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不能因为“怕出错”,就“畏首畏尾”;不能因为“怕出错”,就“停滞不前;不能因为“怕出错”,就“墨守陈规”。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不可以预见的困难。这样的形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不断破解前进中出现的一切艰难险阻。时代的责任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就是动力和鞭策。是踌躇不前,还是勇于拼搏?该有怎样的作为,各级干部应该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