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刚柔相济”才是官员防腐的“护身符”

 
“刚柔相济”才是官员防腐的“护身符”

          
 
   近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编印了《柔性处理,艺术拒绝——法院干警拒礼、拒请、拒托提示手册》,手册模拟了24种法官在办案中可能遇到的送礼、请托的场景,并给出了处理建议,还配以各种通俗易懂的反腐倡廉漫画作为补白。简约洗练的《手册》引起了舆论围观,更是给硝烟弥漫的反腐战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手册》中的“柔”,是一种合乎人情的处理手段,但绝不是“圆”和温顺,它是在原则底线之内的“柔”。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法官还是其他官员,不可避免要面对至亲的亲人、朋友、同事等送礼、请托,学会柔性处理,艺术拒绝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过于峭直,过于严肃,就会显得不懂人情世故,容易得罪人,也叫“思虑不熟”。“柔”对官员而言,是自身的细致思量,可以用来养正,修身立德,独善其身;对他人则是以情醒人,循循善诱。“柔”彰显的是官员智慧,也是一种责任。
 
    如果“柔”是润物无声,智者所为,那么,“刚”则代表着坚硬倔强,不妥协,铁面无私。“刚”是一种骨气,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对于推不掉或软磨细泡的送礼、请托者,不论是一条烟还是一顿饭,官员就得敢于拒绝、勇于拒绝,必须做到较真固执,断然拒之,决不能顾及人情面子。如果一味地“柔”,就显得原则性不强,也给行贿者有机可趁,往往会滑向妥协,一些官员就是对“礼”太过于“柔”,太委婉,才不能自拔。
 
    “柔”和“刚”,它们是一个绝对矛盾的对立体,但若能统一在同一个范畴,那才是大智大勇。因此,面对诱惑,每个官员要学会在不同场境下“柔”与“刚”的选择,学会在同一场境下进行“刚”与“柔”的转换,做到将“柔”与“刚”融会贯通,该“柔”则柔,该“刚”则刚,刚柔相济。
 
    反腐倡廉离不开“柔”,如言教、形教、影像教等都属“柔”的范畴。而现实中,往往“柔”的东西多,刚性不足,即制度缺少“咬合力”,监督缺少约束力,惩处缺少威慑力,也就是未能做到刚柔相济。能不能从浙江高院的拒腐《手册》中寻找一种刚柔相济的防腐智慧,这是需要思考的课题。 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