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世相评说

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高效对接更给力

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高效对接更给力 
 万晓娟 

  最近,有两则网络反腐案例颇值关注。一是被网友反映坐拥22套房产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目前已被免职并采取双规措施。还有一则是对于网络曝光的浙江省桐乡市公证处主任年薪80余万元以及公证协会花16万元赴阳澄湖吃大闸蟹等问题,22日桐乡市委、市政府表示,经初步查明,公证处存在工资发放违规以及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公证处主任沈吉龙和市司法局分管副局长朱莉萍被停职检查。(10月23日《长沙晚报》)  
  尽管这两者之间看上去没有交集,但相同的是,从网络曝光到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反腐效率都惊人的高。“房叔事件”是从8日有帖子爆出其财产情况,到22日下午3时开新闻发布会,这位“房叔”就已经被双规了,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而“蟹哥事件”从17日被网络曝光,到22日当事人被停职检查,连一周时间都不到。抛开财产申报、权力规范不说,这样的反腐效率,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记得几年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发,从网络曝光到次年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差不多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而今年8月被网友“聚焦”的陕西“表哥”杨达才,从事故现场一次不得体的微笑被网友关注开始,到最终被发现有多处不明财产而被双规,也经历了一个月时间。从这个历程来看,网络反腐不仅体现出巨大的威力,且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我相信,这不仅是网络反腐的胜利,也是时代的进步。  
  这中间,当然有网络影响力越来越不容小觑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民间反腐的结果。这些年来,在应对网络揭发腐败官员现象上,人们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之前,总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反腐不可信、不靠谱,甚至大有不屑一顾之态,也有一部分人抱着“鸵鸟”心态,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不少公共事件中,用组织之力来遮挡“一粒老鼠屎”的过错,直到最后再也隐瞒不了了,才被动出来回应。而今天,网络上体现的民意舆情,能够迅速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并且影响决策,为反腐肃贪的进展带来了惊人的高效,这不能不说,我们的公权力在舆情应对上,找准路子了。
  一个时代的进步,应该不仅仅体现在公民监督意识增强上,也应体现在公权力应对公众舆论的态度上。制度反腐和网络反腐的对接越来越紧密,反腐效果也才会越好。这是“表哥事件”“房叔事件”“蟹哥事件”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只有将体制内的官员财产监督制度与体制外的公众监督结合起来,才能起到防腐拒变的良好效果。单靠任何一方面,结果都不可能来得如此之快。
  网络时代,群众充当了“公开审计”的角色,根据自己的“审计”情况,为反腐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支撑。我们的纪检部门能不能接过这些线索,将丰富的群众资源纳入到预防腐败工作中来,成为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制度,直接关系到网络反腐的效力。而如何借助技术和新媒体的力量,来织一张更加强大的反腐网络,是我们可以从过往案例中吸取经验并思考的。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苗头,但愿制度反腐和网络反腐能结合得更有力,反腐工作也就会更给力。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