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纪之弦常绷
“你调到纪委好了,以后谁欺负我,我就说我有人在市纪委给我撑腰……”这是最初进单位时,许多熟人和我开玩笑的话。
刚到纪委工作,朋友很多。经过一段时间,朋友圈慢慢缩小了。这都和我“直性子”“嘴快”有关。某周末的一个晚上,我刚吃完饭,便接到几个好友的电话,“今 天我过生日,大家约好一起去唱歌,我们在你家门口等你。”接完电话,我迟疑了。这唱歌该去还是不去?不去,扫大家的兴;去了,歌厅高价消费,不会是公款消 费吧?想了又想,我赶到家门口,然后开始悉心劝导朋友。“大伙难得高兴,你太不给面子了吧?”“过生日是高兴的事,干嘛要去歌厅呢?”我劝说道,他们并没 有领情,却生气地说:“你干多大的官啊,一副训人的口气,不去算了!”然后他们悻悻地开车走了,我苦笑着摇摇头。
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要好的朋友搬新家要张罗请客,她高兴地告诉我,我急忙跟她说:“搬家这类的事情,别跟人说,请了不该请的人是要违纪的,市里已经下发 了好几期此类的通报。”她顿时阴了脸说:“你不想去就算了,我也就图个热闹。说实话,大家的礼金还不够我请客的钱。”我耐着性子说:“既然你知道礼金不够 请客,为何还要劳神费力让大家去吃‘高价饭’呢?大家都是工薪族,买套房子不容易,搬进去更不容易,一家人吃个团圆饭,节俭又省劲,多好的事情啊,为啥要 既花了钱又违纪呢?知道你的心情,但上边有规定,按规定办事不会错!”她笑着说,“你说的也有理,我回家和我那位商量一下。但你真是职业病,说我可以,可 别说人家,人家会见怪的。”我心想,总算有能听进去的,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慢慢的,我发现更微妙的事情。一些爱在朋友圈晒出游和吃喝照片的朋友,微信对我设置了权限,平常的交往圈和生活圈也小了许多,我只有无言的苦笑,但一直坚信自己没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的朋友还是会站在我身旁。
随后的事情,让我感觉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一个周末晚上,我听到一个熟人气喘吁吁地打来电话,说是几个朋友在茶社公款吃饭,被人举报到市纪委,工作人员将 他们登记了,如果通报出来,单位绝对会作出更重的处理。事已至此,我只好让他以后不要做此类的事情。电话中,能听到他的声音因害怕而变声。他懊悔地说: “早知道该听你的话。以前总感觉你小心眼、一根筋,把鸡毛当令箭,干事太认真,现在看来你这样做是对的!”我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有人明白我的苦心了。
来到纪委后,“守纪律、讲规矩”的弦绷得更紧了,每次出去办事,总会犯职业病:这样做,违不违纪?饭桌上,也很少饮酒,我包里装着“灵宝市纪检干部七条禁 令”卡片,这是绝好的“保护牌”。在和同事从事纪律审查时,知道了什么叫保密,知道了什么叫敬畏、规矩、尺度。总感觉纪检监察干部虽没有统一制服,但处处 总感觉自己穿着纪律的外衣;脸上虽没有标记,但总感觉别人在盯着自己。
这么多年走过,作为一名宣教干部,虽不能冲锋在反腐败工作的第一线,但在守纪律讲规矩方面,宣教干部要做好表率,要加强党纪条规宣传教育,对身旁党员干部 “微问题”,常“扯袖子”,紧“咬耳朵”,多敲警钟,防患于未然,唯有这样才能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暖色调”,纪检监察干部的“热心肠”和纪检监察机关的 “家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