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宝山:我们不怕牺牲,因为要保护百姓
汪宝山:1926年生,现年90岁。1944年2月入伍,1945年2月入党,1979年于山东省苍山县人民武装部科长职位退休。
抗日战争时期在战斗中与日军近身搏杀时负伤,由当地百姓冒险掩护脱离险境。
旁白:身为战士的汪宝山与战友时刻牢记民族屈辱,时刻牢记身为军人的责任,时刻牢记要保卫自己的同胞。他们拿起最简陋的武器与敌人以命相搏。
为什么我们打鬼子坚决?鬼子扫荡进村庄的时候,实行三光政策,拿我们中国人不当人啊!进村后首先烧房子,烧光,杀光,抢光。我们部队到那看到以后,真是眼眶都红了。我们打鬼子坚决、顽强,我们不怕牺牲,因为要保护百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我们拼刺刀。日本鬼子个子不算高,但是有劲,把枪横着打我眼睛,我一翘头,把我的牙全部打断了。但我们指挥部有时不让打死鬼子,要逮活的,好了解军情。我在突击组的时候,我们七个人曾逮住三个鬼子,第三次我头上负了伤。
那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不行,子弹也不多。我们子弹来路全靠敌人“支援”。我们缴获他们的子弹,来装备我们自己。我们的武器不如他们的厉害,我们主要靠智取。一个是埋伏。他们最怕的是我们的暗枪。他们以为我们中国人怕?其实他们才怕。第二个就是抓住敌人的弱点,什么弱点?比如下雨下雪时,他们就放松警惕,趁这个时机消灭他们。还有就是过年过节,他们忙着过节,图欢乐,这时候也是消灭他们的好时机。
旁白:战士们的血战到底让后方的百姓舍命相护,他们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相互扶持着战胜了这段最艰难的岁月。
那时候根据党中央、指挥部的指挥,打鬼子的方法主要是走群众路线。群众和军队感情很融洽,经常给我们送信。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我是有亲身体验的。我头部负伤以后,撞到山底子下边去了。一个大娘掩护我住进她闺女房间。后来有鬼子来大娘家,指着我问怎么回事,那大娘就一边哭一边说:“这是我儿子,搁山上打石头,把头打伤了。”鬼子琢磨了下相信了。大娘就这样冒险把我保住了。
那时候群众拥护军队,给军队送情报、搓绳子做腰带、打草鞋穿。群众还抬担架护送伤员,支援前线,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群众是我们的靠山啊!
我们部队一方面保护群众,一方面更是依靠群众,所以军民关系非常融洽。我们部队到哪里也帮着群众干些活,比如帮他们把缸里的水挑满,秋收夏收时就帮群众割麦子、稻子,然后种大米。而且我们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严格,在这个群众的地瓜地里、花生地里干活,我们一个地瓜、一粒花生也不吃。所有这些,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们打鬼子为什么取得胜利?就是有群众的支援和拥护啊!
旁白: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汪宝山深知军民鱼水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国家的富强更是离不开群众的拥护和强大的军队支持。
我爱看书看报,天天听广播,这不,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很重视,我很高兴啊!
我们国家现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展得很快、很好,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是70年前小米加步枪的时代了,现在的飞机大炮我们都有了,但得教育青年一代,不能忘记历史,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那个艰苦的时候,没有流血牺牲的战士,就没有今天的幸福。
李桂芳:赶走侵略者 不再受欺凌
李桂芳:抗战时期的红嫂代表人物。1925年生,现年91岁。1939年就担任村妇救会会长,后在被服厂担任民运工作,1941年担任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看护员,1944年担任艾山乡妇救会会长,在抗战时期是支前模范。1984年在临沂市民政局退休。
沂南县是沂蒙根据地的根据地,是个核心要地,所有的男劳力都跟随部队去了,抬担架的、送公粮的、运军火的……后方剩下的是清一色妇女老人和小孩,所以妇救会担任了全部的工作,后方的整个工作都压在了我们妇女的肩上。
只要是前方需要的东西,我们后方百姓就是不吃不喝也愿意供应。后方积极搞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妇女纺线织布,保证部队能穿上衣服,冬有棉夏有单,不能缺着解放军的。后方每人少穿一寸布,省出布来做军服,每人少吃一两粮,节约出来当军粮。
旁白:一天,她们接到了部队急行军架桥的紧急任务,但村里的男人们都上了前线,无人搭桥。这群坚强的女人就用柔弱的肩膀为战士们搭起了一座通往胜利的桥梁。
我们人站在河水里当桥腿,肩扛着门板当桥板就这样把桥搭起来了。部队的人问都是什么人搭桥啊,我告诉他们是识字班的大嫂大娘,都是女人。部队的人一听立马说:“那可不行,我们不能踩着妇女同志的肩膀过河,我们趟水过河!”
我听他这么说就急了:“你说的不对,这都是什么关键时刻了,毛主席不是说过了吗,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不能错过了战机,请你们抓紧时间过桥!”
部队的同志一听有道理,便转身对其他同志大声说:“河上这个桥是怎么搭的?是妇女同志们站在河水里肩扛着板子搭起来的。她们用这样的行动支持我们部队,我们绝不能辜负了她们的希望,等我们到达目的地一定要狠狠地打击敌人!”
旁白:1942年,日军加大扫荡力度,随着我军伤亡人员日渐增多,医院住所也日渐紧张,在此情况下,沂蒙百姓自告奋勇地站出来主动承担看护伤员的工作。
三个医院在沂南,一个医院在沂水,伤员多医院不够用,但老百姓说了:“不要紧,只要是打日本鬼子、打胜仗消灭敌人,伤号再多咱也有办法,医院不够用咱就把每个村都变成医院,家家户户都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啊,这不就解决了吗。沂南北山有个叫老猫窝的庄,才十来户人家,这十来户人家硬是咬紧牙关掩护了27个伤员。
旁白:沂蒙的百姓与战士有共同的心愿:赶走侵略者,不再受欺凌!
我有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国家穷了不得了,人民穷了不得了,尤其在这个和平建设发展时期更是这样,咱中国的部队照样要加强,文武双全了,国家强大了,让那些侵略者知道我们中国不是好欺负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要牢记今天的大好形势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努力让我们祖国更加发达更加强大。(文稿根据沂蒙文化学会、沂蒙风采摄制组在“口述沂蒙抗战历史”活动中的采访拍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