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正风肃纪 剑除顽疾——滨海县推进作风建设纪实


    “2014年底,全县会议和文件简报同比下降22.3%,公务接待费用下降14%,因公出国出境经费下降16%,公车购置费用为零,办公用房超标问题全面整改到位,建立作风建设长效管理制度9件……” 

    这是在《滨海日报》公示的该县“10+2”专项治理成效的一个新闻片段。近年来,滨海县推动作风建设不松劲,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文风会风、办公用房、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立体防控建网络

    今年年初,滨海县就把作风建设作为重头戏,主动出击,强化监督,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控网络。

    面上问题怎么抓?以什么为突破口,滨海县委班子将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当作今年作风建设重中之重来抓,在全县部署开展“完成工作任务‘零折扣’、加快工作进度‘零拖延’、提升工作质量‘零缺陷’、面对困难矛盾‘零推诿’、服务基层群众‘零距离’、对待不良风气‘零容忍’”“六零专项”行动。

    除了布网,该县还成立由县纪委牵头,财政、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合参加的16个督察组和3个暗访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并查实的问题,一律问责追究、通报曝光。

    在点上,编织起电话、网络、媒体、电视、手机“五位一体”的立体监督网络,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举报,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工作格局。

    今年1至6月,滨海县查处作风突出问题9起,立案3人,通报4人。“一顿小饭局、一点小福利,就给这么重的处分,在这方面栽了跟头真是不划算。”一名有着10多年工龄的机关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剑指梗阻除顽疾

    相比以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衙门作风,变异为现在“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事难办”的为官不为问题,让许多上门办事的企业和群众两手无措。

    “不仅要拔硬钉子,更要治软钉子”。县委主要领导态度非常明确。

    为此,该县组织开展走访企业“家家到”活动,面对面征求企业对落实上级政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环境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意见建议,搜集对职能部门、服务窗口为官不为的问题和线索。

    针对发现的问题,滨海县在全县开展中梗阻清障专项行动,实施清单式认领、项目化督查、销号式整改、回访式跟踪“四步工作法”,将332条走访征求的意见建议以《民意函告书》一一发放到相关职能部门和服务窗口,限期整改落实到位。

    据统计,目前全县行政审批事项从357项压降到172项,清理非行政许可事项117项,对168项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压缩,审批速度平均提高15%以上。

    关注基层惠民生

    2014年8月,滨海县在全县296个村(居)全部开展以“让群众明白、促干部清白”为主题的村务公开“清白”工程。

    “把这个账目公示在公布栏上,我们看了一目了然,心服口服,心里很清楚,一点糊涂账也没有。”界牌镇条河村村民刘建祥看着公示的国家良种补贴的面积和标准时说。

    去年以来,通过推进村务公开“清白”工程,该县共挽回村集体资产损失200余万元,核销村组不合理开支80多万元,纠正粮食直补违规发放资金20多万元,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户4047人。

    在狠抓村务公开的同时,县纪委还以啄木鸟精神严肃执纪,着力清除身边的“毒瘤”。2014年以来,共查处农村干部案件5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1人,占立案总量的18.5%,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