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凝聚民心的宋公堤

    1939年阜宁县黄海海域(今滨海县域,1941年9月建阜东县)发生大海啸,海边有6个村人员死亡无数,大灾之后,这6个村所剩人员不多,只好合在一起,组建成今天的“六合村”。1940年,经地方士绅多方奔走呼唤,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方才拨款,沿旧海堤拾遗补缺进行修筑,因堤身矮小单薄,人称“韩小堤”,经不住当年海潮侵蚀,几乎所有堤坝倒入海中。

    1940年10月,八路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新四军创立的最大的根据地,宋乃德任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后,应阜宁民众、士绅的要求,于1941年5月15日组织民工近两万人建筑开工,7月31日完工的百里防海潮大堤。

    1941年冬,为了表达阜东县民众对共产党、新四军的感恩之情,阜东民众自发要求以黄克诚的姓给海堤命名,曰“黄公堤”。黄克诚知道后,坚决不答应。但又考虑不能伤及民众感情,黄克诚便说“新海堤是在阜宁县县长宋乃德的亲自领导下修成的,他是从我们部队到地方的,既能代表我们部队,又能代表新政权,如果你们非要命名,即叫‘宋公堤’吧。”

    百姓们认为黄师长言之有理,于是便以宋公堤命名,以此与盐阜历史上范仲淹修建的“范公堤”相并提。此后,在苏北沿海一带经常传播着一首民谣:

    由南到北一条龙,

    不让咸潮到阜东。

    从此不闻冲家祸,

    每闻潮声思宋公。

    黄师长定夺后,阜东民众专门到外地采购石料,由邑人杨湘撰文,何冰生书丹,顾汝磊(莲村)篆额,汪周(继光)刻石,制作 “宋公纪功碑”, 竖立在阜东海堤之上,碑高196公分、宽61公分、厚12公分。“宋公纪功碑”是当年盐阜区集文学、历史、艺术于一体的最高载体。

    宋公堤的建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新四军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治海史、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政权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那动乱的年代,“宋公纪功碑”被砸成三截,所幸没有全毁,后被杨湘子女秘藏,现在残碑珍藏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