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方为商家明智之举
节日消费市场历来是商家的必争之地,也给“四风”问题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机会。目前,虽还不能断定“四风”问题是否会在中秋、国庆“两节”卷土重来,但从近期一些节礼的奢华包装与大肆宣传上却可见端倪。不言自明,这些“非富即贵”的节礼,针对的消费群体绝非普通大众,而是“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多是姓“公”,而不姓“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购买节礼的“紧箍”越来越紧,商家依靠“公”字这棵大树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面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大洗牌”,有的商家未雨绸缪,立足于普通大众消费,赢得了新商机、开辟了新天地。而有的商家却迷恋“公款消费”不肯放手,企图寻找“救命稻草”。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一些商家推出了电子礼券,自认为找到了暗度陈仓之机。或许,偶然的机会,少数沉醉于仰赖“公款消费”的商家能赚得盆满钵满,但其品牌长期脱离群众、脱离最广大的市场,缺乏坚实的根基,长此以往,必定会遭到淘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就下定了“一抓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的决心。对于匡正风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着充分而全面的准备。特别是在纠正“四风”方面,任何“避风头”、“变戏法”、“打游击”的做法都徒劳无益。况且,广大人民群众是反对“四风”问题的坚强后盾,监督举报热情一路高涨。党心民意强烈共振,全面遏制“四风”问题势不可挡。
真正有智慧、有眼光的商家应当善于把握大局、顺应大势。看看那些始终坚守商业道德的商家,大多走的是薄利多销的平民路线,品牌影响力广泛、美誉度高,赢尽口碑,方能行稳致远。中央八项规定公布以来,更有不少明智的商家腾出被公款消费占据的笼子,让位于普通群众,不仅收获了赞誉,盈利能力也节节攀升,堪称成功转型的范例。从长远来看,这将让商家拥有更加宽广的市场操作空间和更加宽阔的施展舞台,有利于市场主体发挥主动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随着反腐败与整治“四风”的深入推进,公款消费必将随权力一起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政商关系、政企关系也都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有良知、有道德的商家应当承担起净化消费市场、重构商业伦理的社会责任,而不是目光短浅、掉进钱眼里爬不出来。
“腾笼换鸟”正当时,回归理性市场、回归大众消费,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市场配置,才是商家固本培元之本,也是华丽转身之策。(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