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力,八路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著贡献,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八路军的干部尤其是其中的表率。本文以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编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八路军》史料丛书为主要依据,用史实说话,以数据的形式来呈现八路军将士在抗战中的英勇与壮烈,以此来缅怀抗日英烈。

从八路军伤亡的数据统计来看,干部牺牲比例较大,军事干部(班长及以上)在干部中的伤亡更是占了绝对多数,充分体现了八路军干部身先士卒的优良作风。从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战一周年人员伤亡统计表来看,自1937年9月至1938年6月,一二〇师负伤人员中军事干部527人,政治干部45人,共572人,军事干部占92%。阵亡人员中军事干部342人,政治干部44人,共386人,军事干部占88.6%。干部占总负伤人数2732人的21%,占总阵亡人数1295人的29.8%。其中,据不完全统计,负伤党员有764人,阵亡党员有464人,占伤亡总数的30.5%。1939年12月,一二〇师对抗战两年以来的伤亡情况再次进行统计,负伤人员中军事干部1430人,政治干部260人,军事干部占84.6%。阵亡人员中军事干部873人,政治干部124人,军事干部占87.6%。干部占总负伤人数7331人的23%,占总阵亡人数的29.1%。党员占伤亡总人数的57.26%。此时的党员比例是多少呢?据总政治部的统计,1939年底,党员约14万名,占全体军人的34%至36%。由此可见,在抗战一线,最起码在抗战初期,中共班级以上干部的伤亡人数在总人数中超过20%,党员牺牲比例超过占总人数的比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献身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再来选几个个案进行考察。据1940年9月统计,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一旅参加百团大战的阶段统计中,连级及以上干部负伤10人,阵亡4人,连级以下负伤32人,阵亡9人,连级及以上干部负伤和阵亡的人数占总负伤和阵亡人数的23.8%和30.8%,如果像前文一样统计班级以上干部,则比例更大。1941年4月,晋察冀军区连级及以上干部负伤8名,阵亡6名,连级以下负伤48名,阵亡41名,连级及以上干部占总负伤和阵亡人数的14.3%和12.8%。1941年,冀热察挺进军排级及以上干部伤亡29人,战士伤亡143人,排级及以上干部占总伤亡人数的16.9%。把干部级别上升至排连级以上,八路军干部的伤亡仍然很大。

以上所述从时间段和地域来看,都有局限性。下面排除受伤,只计算牺牲(或因抗战死亡)情况,以过硬的史实,呈现自1937年八路军出兵抗敌到抗战胜利这一时间段团级以上干部的牺牲简况。需要说明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后,人数虽未减少,但编制级别却明显降低。比如八路军由原来的三个方面军改为三个师后,原红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一二九师特务营,原红军独立第一师和陕北独立团改编为第一二○师特务营。相应的大多数红军干部均“降级”使用,如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任第一二○师副师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师长韩先楚任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等等。因此,团级以上干部在八路军中应属于重要干部。

从笔者掌握的史料来看,抗战期间,八路军团级以上干部牺牲(或死亡)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八路军》(表册)一书《烈士名录》(团级及以上干部)收录728人,《干部名册》收录有团级以上干部3438人,以此数据进行计算,则抗战期间,共产党团级以上干部的牺牲(或死亡)比例高达21.2%,超过五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烈士名录》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病故)的团(或相当于团的支队、区队、大队)参谋长、政治处主任以上,旅或相当于旅的支队、军分区司政机关正科级干部与供、卫部门主官,以及师以上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干部名册》收录了团长、团政治委员(包括相当于团的支队、区队、大队主官)以上领导干部;旅(包括相当于旅的军分区、支队)正、副参谋长,政治部正、副主任和供、卫部门主官;二级军区司政机关部、处长和未设二级部(处)的科长以及供、卫部门主官以上干部;师(大战略区)机关科长以上干部。两者的收录范围基本一致。

据笔者统计,进入抗日战争第5年(1941.6-1942.5)和第6年(1942.6-1943.5),团级以上干部的牺牲人数高达126人和152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扫荡”和封锁给八路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统计时部分1942年阵亡干部的死亡时间不能确切到具体的月份(这也反映了当时根据地的困难程度),所有死亡时间不明的统一列在了1942年12月份阵亡干部的后面(共35人),统计时放在了第7年,所以第6年的死亡人数应该更多,敌后根据地抗战的艰苦和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这些人有的是红军时期就已入伍、入党,是党员队伍的中坚力量;有的出身贫农,为了革命投身红军;有的出身富户,为了抗日弃学投军。他们都是为了抗敌报国的同一个目标投身军旅,牺牲时大多只有二三十岁。让我们翻开档案随便看几个人的简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秀,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军团长、师长,牺牲时年仅27岁。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1930年入伍,1938年牺牲,年仅24岁。东纵五支队政委邓永耀,1929年入伍,1939年在河北武邑沙村牺牲,年仅26岁。苏精诚,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学生出身,1932年入伍,1941年1月于山西武乡战斗牺牲,年仅29岁。范子侠,曾在国民党军中任连、营、团长,抗战中接受共产党领导,1939年入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编十旅旅长兼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春在反“扫荡”中牺牲。刘德明,雇农出身,曾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当兵,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入党,后任八路军山西新军决死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晋西北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于反“扫荡”中牺牲。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付出了热血和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要“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正是要通过最原始的档案,最理性枯燥的数据,让鲜活的历史以严肃的面貌呈现出来,以此来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先烈。

(杨凯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