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访美期间谈及中国将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他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这是对境内外一些恶意揣测的正面回击,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管党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需求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正风反腐,是对我们党管党治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反腐败不过是“权力斗争论”,这类观点之所以浅薄,在于它们基于想象而非现实。西方政党为了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的种种乱象,封建王朝为维护皇权而进行权力倾轧的历史记忆,都是想象的来源。这种想象迎合了少数人的思维定式和偏见。“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这些人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既没有理解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也没有理解其产生的现实根源,更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脉络,自然也无法理解其承载使命的庄严神圣。
除了以己度人,让这些观点偏离真相更远的是“盲人摸象”。8700多万名党员中,腐败分子绝非主流,不能把特例当成全部。正如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指出的那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党处理任何一个犯错误的党员,都是出于关心、爱护、帮助和挽救的目的,里面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惩是为了治,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了整人。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进一步表明党要管党是要让绝大多数党员成为“好同志”,让大多数党员畏纪知止,将少数人挽救在悬崖边缘,只有极极少数才是必须移送司法的“阶下囚”。这体现了党一贯秉持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也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
“权力斗争论”之所以片面,是因为仅仅盯住被惩处的少数腐败分子间戏剧化的效忠与背叛,是源于自己的短视和狭隘,却忽视了十八大以来党风整体的不断好转,整个政治生态的不断刷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局部当成全部,把手段当成目的,进而做出不负责任的推断,那岂不是师傅以手指月,徒弟得指忘月?
全面从严治党是正义的事业,其光辉容不得恶意揣测。党的十八大以来,类似“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等诸多妄言已经随着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现实而彻底破产。“反腐败权力斗争论”这样的观点,也已经被管党治党的新成效频频“打脸”。只要我们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一个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屹立不倒,所有的恶意揣测自然会不攻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