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选择
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前者赞美纸质书所给予的“体验”,赞之为“书香”;而后者则推崇电子书的易检索、易编辑、成本低。
阅读不单是个吸收和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遗漏的过程。经常会有这样的事:一年前读过的书,如今连书名都忘掉了,即使刚读完的书,也只记住梗概,绝做不到倒背如流。两人谈同一本书,往往鸡同鸭讲,彼此都只记住了感兴趣的东西,忽略了不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比如《简·爱》,许多人都能背出书中的名句:“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却不知道作者还写了一句更精彩也更凝练的话:“人生就是含辛茹苦。”
从某种意义上看,写作和绘画是很相似的,一幅画作,70%的笔触观众看不到,因为细的画笔不过几根毫毛,全靠作者一点点地涂抹,可在看画人的眼中,不过是色彩、造型、大的线条等,他们不会知道细节有什么。
写作是同样的道理,作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所谓快手,一天能写1万字就很了不得,而读者却是整段整段地看,一天看20万字,也不困难。所以,作者的心理时间要大大慢于读者的心理时间,读者轻松跳过的地方,很可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所在。
一本书,读者往往只读到其中30%的内容,其他70%的地方都会被忽略。像我这样记忆力差的人,可能尤多。上中文系时,托尔斯泰是必读书,其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名字太长,所以只记其中两个字,到老师上课时,很长时间都没搞明白讲的是哪本书。
人们提起阅读,总有一个假设的前提,即读者们会读到其中100%的内容,就像所有教学指导,会假设学生45分钟都在认真听课,不走神不糊涂也不搞小动作,但事实上,学生们能全力以赴15分钟,就已经很好了。
回过头来再看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我们就会发现,传统阅读忽略的部分会更少,而网络阅读要多得多。
从个人体验来说,在网上读过曾瑞龙先生的《经略幽燕》,感觉不佳,去年读了纸质版,有五体投地之感。因为网络阅读会忽视学术著作的笺注,此外一旦引证多,便觉得太啰嗦,写过论文的人知道,这些都是最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地方,可对于“速阅读”来说,它却是累赘。
网络的优点是让作者的心理时间与读者的心理时间大大靠近了,所以语言的概括力必然要下降,而语言背后的意味也会变得更平面化。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了效率,但缺点也很明显:如果阅读与生活是平齐的,那么谁来监督、评判我们的生活呢?当我们陷入迷茫之中时,谁来提供方向和启迪呢?
阅读的价值,在于用美、道德、信仰、智慧等改变日常生活的平庸,如果两者相等,阅读就会像生活那样让人难以忍受。所以,慢而凝练依然是需要的,它会提醒心灵,始终昂扬向上,而这份高贵感,就是纸质书不可替代的价值。(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