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紧盯“微腐败” 引领“新常态”
紧盯“微腐败” 引领“新常态”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基层最前沿
——大丰区发挥工作室巡查职能遏制基层“微腐败”工作纪实
近年来,大丰区纪委进一步整合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室力量和资源,主动发挥巡查督查职能,紧盯基层“微腐败”,找准惩治“微切口”,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基层最前沿,引领基层监督执纪“新常态”。2015年以来,查处“微腐败”案件54起,其中村(居)支部书记、主任等32件,区直部门单位中层热点岗位负责人22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法纪和社会效果。
健全机制,提升战斗力,打造执纪“尖刀连”
“打铁还需自身硬”。该区围绕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协作过硬五项要求,大力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室凝聚力、战斗力、突破力,着力打造解决基层“微腐败”问题的“尖刀连”。
在人员配备上,突出专业化。基层纪检监察巡查督查对象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针对这个实际情况,近年来,该区先后全区各个单位选调经济、财会、法律、侦查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10多人,充实到工作室一线,提升巡查队伍的专业能力。以大要案协作成员单位为主要对象,从全区20多个单位中选调各类专业人才100多名,建立基层纪检监察巡查督查人才储备库,根据定向巡查单位的具体情况,从人才库中选调专业人员参与巡查工作。在去年农村改厕工程专项巡查行动中,一次性抽调12位财政、审计、工程建设专业人员,为迅速发现和突破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培训实践上,推行过关制。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通过分批到中纪委北戴河培训中心、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和西南政法大学等地专门学习,连续三个月在机关“纪检监察论坛”上举办纪律审查实务轮讲活动,在执纪理念和业务技能上“大练兵”;通过跟班到上级纪委及区纪委办案点参与“两规”案件查办工作,在策略制订、谈话技巧、手续办理上“大检验”;通过开展纪检监察办案资格认定活动,在理论实务、谈话笔录电脑录入、初查方案制订和调查报告撰写实行逐级“大过关”。
在巡查执纪上,实施机动版。2015年之前,6个工作室分别分管14个镇区和94个区直单位,相对固定。巡查单位相对固定,固然有情况了解程度高的优势,但巡查与执纪中,出现“人情案”、“关系案”的几率也增加。为此,该区在驻地管理上,实现大调整,6个工作室驻地全部独立,与所巡查单位全部割断关系,原有兼任驻地单位纪委书记的,全部不再兼任,工作室主动实现轮回任职,定期调整。巡查单位不固定为驻地工作室,实现巡查对象异体转变,仅2015年就实现异地巡查3次15个单位。
主动出击,聚焦关键点,找准执纪“微切口”
围绕基层腐败问题突出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件,围绕八项规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重大节日时点上,围绕双管单位清除正风肃纪盲区,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
从涉农资金切入,聚焦民生领域。“民生大如天”,基层村(居)、七站八所和区直部门下属单位的党员干部直接与群众和服务对象接触,发生在这些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虽然涉案金额有限,但直接事关党群干群关系,不容小觑。2015年,该区发挥工作室职能,加大巡查力度,提高巡查频次,以事业单位负责人、热点部门中层干部、乡镇七站八所负责人、重点村(居)支部书记等4类群体为巡查和纪律审查工作重点,从涉农财政资金问题入手,并向涉农事项审批拓展,先后组织巡查4次,共巡查22个单位,涉及金额3000万元,共查处违纪案件24起,其中涉及土地复垦问题4起,骗取截留低保五保问题5起,粮食补贴问题7起,改厕工程等专项财政资金6起,规范了基层党员干部履职行为,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
从重要节点切入,聚焦四风问题。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四风成弊非一朝一夕,近年来穿着“隐形衣”的种种变相四风问题,尤其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屡有发生。整肃四风问题,事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作风建设成果的巩固问题,“一篙不可松”。为此,2015年,该区工作室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从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重要节点切入,按照“家家到”要求,通过“推磨式”督查,对各单位作风建设情况实施全面检查,全年组织明查34次,暗访12批次,对41家单位作风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通报,对132名当事人实施责任追究。
从双管单位切入,聚焦执纪盲区。党组织在地方的垂直管理单位,在该区有20多个,有的是行政单位,有的是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两头都管,但往往两头不着实,结果滋生出管理盲区。2015年起,全区以工作巡查督查为抓手,分批次对区内垂直管理单位实施立体式、全覆盖的巡查督查,发现问题32个,立案查处案件5起,向垂直管理上级部门单位反馈情况6次。尤其是查处的区气象局私设“小金库”,滥发奖金福利补贴,公务接待严重超标等问题在全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大会上通报后,引起强烈震动,以巡查切入的方式有效实现了正风反腐无盲区、无死角。
把握规律,突出新要求,引领执纪“新常态”
实现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中央对加强纪律审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的新的科学的规律总结,该区通过强化预警、通报剖析、重查突出问题等措施,着力引领监督执纪“新常态”。
及时预警处置苗头性问题。建立廉情预警机制,结合督查巡查和日常信访工作中的有关情况,及时对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廉政提醒。对巡查中发现的一般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跟踪督查整改措施;对轻微违纪问题,及时诫勉谈话督促整改;对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单位、被举报次数较多的单位和个人发放信情专报,提醒其对照排查、及时整改。今年四轮巡查共发现各类问题100多个,提醒谈话、诫勉谈话10人,发放信情专报9期,督促相关单位完善制度20余项。同时,追究“两个责任”落实不力单位党委和纪委责任,通过提醒谈话、诫免谈话等多种形式,推动“两个责任”落实,注重抓标治本、抓早抓小,把纪律和规矩讲在前面,促进党员干部挺纪在前、手握戒尺、心存敬畏。
定期通报反馈普遍性问题。通过巡查督查适时对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落实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教育其他单位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去年通过巡查督查共查纠问题128个,向8个镇(区)、14个区直单位发放整改通知书22份,还就巡查中发现的5个问题在全区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大会上进行专题通报;对某村支部书记王某违反八项规定,工作日饮酒行为在全区进行通报。通过巡查督查,实施“一案双整改”制度,对发案单位,要求领导干部对自身存在的廉政风险和队伍建设存在的廉政风险认真排查整改。对用权的所有风险节点进行梳理,建立用权档案,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在查处农村改厕系列腐败案件后,倒逼区爱卫办完善规章制度14项,达到源头治本的目的。
“三查合一”震慑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对信访举报和巡查发现的可信度较高和可查性较强的线索,不拘形式限制,开展工作巡查。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即转入案件检查程序。案件突破时,整合机关各室、工作室、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力量,实现快查快结。近年来,该区运用该机制先后查处了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住建系统、农村改厕工程等领域重处以上案件30余起,移送司法处理6人,其中查处农村改厕工程系列腐败案经验,被盐城市纪委作为“系统查、查系统”的典型,在全市复制推广,全省检察系统也予以专项部署。(郭超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